(五)情緒理論
1.早期的情緒理論
『詹姆斯-蘭格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和丹麥生理學家蘭格分別提出內容相同的一種情緒理論。他們強調情緒的產生是植物性神經活動的產物。后人稱它為情緒的外周理論。即情緒刺激引起身體的生理反應,而生理反應進一步導致情緒體驗的產生。詹姆斯提出情緒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在他看來,是先有機體的生理變化,而后才有情緒。所以悲傷由哭泣引起,恐懼由戰栗引起蘭格認為情緒是內臟活動的結果。他特別強調情緒與血管變化的關系。詹姆斯-蘭格理論看到了情緒與機體變化的直接關系,強調了植物性神經系統在情緒產生中的作用但是,他們片面強調植物性神經系統的作用,忽視了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爭議。
『坎農-巴德學說』
認為情緒的中樞不在外周神經系統,而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丘腦,并且強調大腦對丘腦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經活躍起來,加強身體生理的反應,而產生情緒。外界刺激引起感覺器官的神經沖動,傳至丘腦,再由丘腦同時向大腦和植物性神經系統發出神經沖動,從而在大腦產生情緒的主觀體驗而由植物性神經系統產生個體的生理變化。
2.情緒的認知理論
『阿諾德“評定-興奮”說』
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德提出。認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決定情緒的性質,從刺激出現到情緒的產生。要經過對刺激的估量和評價。情緒產生的基本過程是刺激情景-評估-情緒。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對它的評估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情緒的產生是大腦皮層和皮下組織協同活動的結果,大腦皮層的興奮是情緒行為的重要的條件。
『沙赫特的兩因素情緒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認為:情緒的產生有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一個是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二個是個體必須對生理狀態的變化進行認知性的喚醒。情緒狀態是由認知過程、生理狀態、環境因素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這可以將上述理論轉化為一個工作系統,稱為情緒喚醒模型。
『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
認為情緒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在情緒活動中,人不僅反映環境中的刺激事件對自己的影響,同時要調節自己對于刺激的反應。也就是說,情緒是個體對環境知覺到有害或有益的反應。因此,人們需要不斷的評價刺激事件與自身的關系。具體有三個層次的評價:初評價、次評價、再評價。
3,情緒的動機-分化理論
情緒具有動機的性質。伊扎德的情緒動機-分化理論是以情緒為核心,以人格結構為基礎,論述情緒的性質與功能。伊扎德認為:情緒是人格系統的組成部分,是人格系統的動力核心。情緒系統與認知、行為等人格子系統建立聯系,實現情緒與其他系統的相互作用。
以上是小編整理“2023考研心理學備考:情緒和情感(5)”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更多考研擇校擇專業信息盡在本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