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言語活動的中樞機制布洛卡區、威爾尼克區、角回。語言的發音機制:呼吸器官,喉頭和聲帶,口腔、鼻腔和咽腔。
1.言語運動中樞(新增)
布洛卡區(語言運動中樞)位置:大腦左半球額葉(額下回)。病變或損傷會引起運動性失語癥或表達性失語癥。表現為:病人閱讀、理解和書寫不受影響,雖然知道說什么,但發音困難、說話緩慢而費力。其他布洛卡區受損傷的表現及可能原因:1)提供語言的語法結構:不能使用復雜的句法結構等,話語是一種吞吞吐吐、電報式的語言。2)語言調節機制破壞:詞語反復現象。3)語言動機和愿望的形成:喪失說話的愿望,出現自發性主動語言的障礙。4)語言理解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
2.言語聽覺中樞(新增)
威爾尼克區(語言聽覺中樞):1874年德國學者威爾尼克發現。位置:大腦左半球顳葉上回處。主要作用是分辨語音,形成語義,與語言的接受有密切關系。病變或損傷會引起接受性失語癥,一種語言失認癥。表現有:1)詞盲:病人可以聽到聲音,但不能分辨構成語音的復雜聲音模式。2)對詞義作出錯誤的估計。3)談吐自由、語流很快,但話語沒有意義,幾乎不能提供任何意義。切斷弓形束(聯系威爾尼克區和布洛卡區的神經纖維束)也有同樣結果。
3.言語視覺中樞(新增)
角回(語言視覺中樞):位置:頂—枕葉交界處,威爾尼克區上方。角回與單詞的視覺記憶有密切關系,實現著視覺與聽覺的跨通道的聯合。可將書面語言和口語互相轉換。切除或損傷角回會引起:1)閱讀障礙:能說話、能理解口語,但不能理解書面語言。2)聽—視失語癥:在看到的物體和聽到物名之間失去了聯系,因而不能理解語詞的意義。4)語義性失語癥:角回部位存儲著語法和拼寫的規則。
布洛卡區、威爾尼克區、角回以及把它們聯系起來的神經纖維束在各自具有特定功能的基礎上彼此協同活動,共同執行著人類特有的語言功能。
1)惠特克(1972):腦內語言代表區的模式圖;兩個主要的解剖組織。
2)歐杰曼(1991):語言的加工不只局限于布洛卡區和威爾尼克區,可能分布在腦的更廣泛的區域內。其研究用微電極刺激大腦外側裂周圍不同區域的單個細胞,發現對命名和閱讀任務的干擾現象。
3)普賴斯(1996):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對比了復述詞、聽詞和安靜休息時大腦的活動過程。
(腦成像技術: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PET)、磁共振(MRI)和功能磁共振、EEG和MEG等。)
4,語言在大腦兩半球的一側優勢與語言活動。(割裂腦的研究)。對大多數失語癥病人來說,失語癥是與大腦左半球某些腦區的病變相聯系的。語言主要是左半球的功能。大腦右半球在語言理解中也有重要作用,如賈斯特等人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研究。在大腦左半球切除或損傷后,右半球的在語言功能方面的代償作用。
以上是小編整理“2023考研心理學備考:語言(2)”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更多考研擇校擇專業信息盡在本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