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態度改變的理論
與態度改變有關的理論主要有兩個:海 德的平衡理論(Balance theory)和費斯廷格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這兩個理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與態度改變有關的問題。
(1)海 德的平衡理論
海 德(Heider 1958)從人際關系的協調性出發,認為在一個簡單的認知系統里,存在著使這一系統達到一致性的情緒壓力,這種趨向平衡的壓力促使不平衡狀況向平衡過渡。海 德用P-O-X模型說明這一理論,其中P代表一個人(如張三),O代表另一個人(他的女友),X代表另一事物(一部電影)。從人際關系的適應性來看,P、O、X之間的關系有8中組合,如圖4-5:張三(P)和他的女朋友(O)對一部電影(X)的態度就符合這樣一個系統。張三喜歡這部電影,他的女友也喜歡這部電影,而且張三喜歡自己的女友,如果這樣的話就是一個平衡的系統,誰也沒有必要改變態度;但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他的女友不喜歡這部電影,這時候的系統就不平衡了,就必須有人產生態度改變。而態度改變遵循最少付出原則,即為了恢復平衡狀態,那個方向的態度改變最少,就改變那里的態度。按照海 德的觀點,與自己喜歡的人態度一致,或者與自己不喜歡的人態度不一致,我們的生活關系就是一個平衡的系統。
(2)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理論是認知一致性理論的一種,它由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7)提出來的一種理論。在費斯廷格看來,所謂的認知失調是指由于做了一項與態度不一致的行為而引發的不舒服的感覺,比如你本來想幫助你的朋友,實際上卻幫了倒忙。費斯廷格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的態度與行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歡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與你有過節的另一個人。但有時候態度與行為也會出現不一致,如盡管你很不喜歡你的上司夸夸其談,但為了怕他報復你而恭維他。在態度與行為產生不一致的時候,常常會引起個體的心理緊張。為了克服這種由認知失調引起的緊張,人們需要采取多種多樣的方法,以減少自己的認知失調。以戒煙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煙癮,但當你的好朋友給你香煙的時候你又抽了一支煙,這時候你戒煙的態度和你抽煙的行為產生了矛盾,引起了認知失調。我們大概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減少由于戒煙而引起的認知失調:
* 改變態度
改變自己對戒煙的態度,使其與以前的行為一致(我喜歡吸煙,我不想真正戒掉)。
* 增加認知
如果兩個認知不一致,可以通過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認知來減少失調(吸煙讓我放松和保持體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 改變認知的重要性
讓一致性的認知變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認知變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體型比擔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 減少選擇感
讓自己相信自己只所以做出與態度相矛盾的行為是因為自己沒有選擇(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壓力,我只能靠吸煙來緩解,別無他法)。
* 改變行為
使自己的行為不再與態度有沖突(我將再次戒煙,即使別人給也不再抽煙)。
以上是小編整理“2023考研心理學備考:社會心理學之態度的改變”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更多考研擇校擇專業信息盡在本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