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視覺理論
(1)三色說
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Thomas Young),假定人的視網膜有三種不同的感受器——紅、綠、藍,每種感受器只對光譜的一個特殊成分敏感。1860年由赫爾姆霍茨(H. L. F. Helmholtz)修正為每種感受器都對各種波長的光有反應,但不同的感受器對不同的光敏感程度不一樣,如紅色感受器對長波反應最強烈,綠色感受器對中波反應最強烈,藍色感受器對短波反應最強烈。若一種光能引起三種感受器同等程度的興奮,那么就產生白色感覺,其他色覺都是由這三種感受器按一定比例興奮的結果。
20世紀60年代神經生理學的研究發現,視網膜中確實存在三種感光細胞(視錐細胞),分別對應紅綠藍三色,從而支持了三色說。但這一理論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例如它無法解釋紅綠色盲。按照這一理論,紅綠色盲患者應該缺乏感紅和感綠的錐體細胞,由于黃色是由紅和綠混合產生的,因此缺乏感紅和感綠細胞的患者不可能具有黃色的色覺經驗,但這與事實不符。
(2)拮抗說
又稱對立過程理論,德國生理學家黑林(H. Haring)提出四色論,是拮抗說的前身。他認為視網膜存在著三對視素:黑—白、紅—綠、黃—藍。他們在光的刺激下表現為拮抗的過程,黑林稱之為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
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生理學家先后在動物神經節和外側膝狀體細胞內,發現了編碼顏色信息的對立機制。
所有這些發現使我們相信,在視網膜上存在三種錐體細胞,分別對不同波長的光敏感,在視網膜水平上,色覺是按照三色理論的原理產生的。而在視覺系統更高級的水平上,存在著功能對立的細胞,顏色的信息加工表現為對立的過程。
以上是小編整理“2022考研312心理學備考:心理學導論知識點之視覺(7)”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更多考研擇校擇專業信息盡在本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