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況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淵源于1928年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9年獨立建所,定名為中國科學院硅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1984年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上海硅酸鹽所緊密圍繞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圍繞先進制造、能源、信息、環境與健康、國防工業等重點應用領域,聚焦“三重大產出”,在基礎與前瞻性研究、高技術研究、產業化關鍵技術與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為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建設以及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歷年來,累計取得科技成果近1200項,獲得國家、中國科學院、上海市等省部級以上各類科技獎項423項,其中國家發明獎30項,國家自然科學獎9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6項。歷年來申報專利3602項,批準專利1941項(截至2019年底)。
上海硅酸鹽所獨立建所以來,匯聚和造就出一大批為新中國科技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包括周仁、嚴東生、殷之文、郭景坤、丁傳賢、江東亮、施劍林、董紹明等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大批新一代科技領軍人才。上海硅酸鹽所是國內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首批建立了博士后流動站,是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知識創新工程以來,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不斷完善綜合素質培養與評價制度,深入推進國內外聯合培養機制,建立研究生科研成果培育計劃,研究生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向國家輸送了大批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
上海硅酸鹽所學科方向是先進無機材料科學與工程,主要研究領域覆蓋了高性能結構陶瓷、功能陶瓷、透明陶瓷、陶瓷基復合材料、人工晶體、無機涂層、能源材料、生物材料、古陶瓷以及先進無機材料性能檢測與表征等,是國內該領域科學研究單位中門類最為齊全的研究所。主辦發行的《無機材料學報》已進入核心學術期刊,連續多年入選“中國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與自然出版集團合作出版的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npj-計算材料學》)是中國首個“自然合作期刊”(Nature Partner Journal, NPJ),被SCI、DOAJ、Scopus等收錄,2019年影響因子9.200,計算材料領域內國際排名第一,材料科學-綜合類國際293種期刊中列第23名,進入8%。
二、主要研究領域
1、基礎研究:以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材料、人工晶體、特種玻璃、無機涂層、生物材料、介孔與納米材料等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化學、物理學、電子學、生物學等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在先進無機材料的設計與計算科學、制備科學以及應用研究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前瞻性、原創性和開拓性探索,為先進無機材料工程化研究和產業化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儲備。
2、能源技術:以能量轉換、能量貯存、節能關鍵材料和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重點開展鈉硫電池儲能技術、太陽能發電技術、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熱電轉換技術以及高效節能金鹵燈等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創新型研究成果。
3、環境友好:開展納米介孔催化劑材料、納米光催化材料、建筑用節能玻璃材料以及尾氣排放凈化用蜂窩陶瓷技術等研究開發與產業化工作,以解決節能減排相關新材料研究及工藝技術研發等熱點問題。
4、人體健康:開展納米生物材料、生物活性材料與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生物活性涂層技術及醫用植入材料、醫用光纖材料等研究與開發,為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高效和安全的生物醫用材料和醫療新技術提供科學基礎。
5信息功能:開展電容器陶瓷、壓電陶瓷、鐵電陶瓷、透明陶瓷、熱釋電陶瓷、半導體陶瓷、電致伸縮陶瓷、快離子導體陶瓷、堇青石陶瓷、超導陶瓷、微波介質陶瓷等高性能陶瓷的研究,并結合面向新興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的高性能功能陶瓷及元件,開展相關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成套技術開發、工程化研究和示范性生產。
6、航天航空:開展各類保護涂層、功能涂層、透波材料、大尺寸光學部件、陶瓷基復合材料的研究以及空間晶體生長實驗研究,以滿足我國航天航空事業的迫切需求。
7、古陶瓷:開創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國古陶瓷之先河,并一直在該研究領域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2008年2月,由國家文物局批準,在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設立古陶瓷科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基地整合研究資源,制定古陶瓷檢測規范,解決古陶瓷研究和硅酸鹽類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的重大科技問題。
8、材料分析表征:主要從事無機材料表征和檢測及其新技術和新方法研究等。先后通過了國家級計量認證、ISO9001質量認證和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實驗室認可。
三、研究生教育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是國內第一批研究生招生單位,文革前招收28名研究生,目前一共累計招收約3100余名研究生。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二個一級學科和材料與化工全日制專業學位,在崗導師152名,其中博導80名,在學研究生48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78名。研究所計劃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80名,博士研究生70名左右。
上海硅酸鹽所建立了碩士研究生精品課程數據庫,更好的指導學生選擇課程,為科研工作奠定基礎知識。為使研究生在進入實驗室的同時掌握相關知識技能,開設了《先進無機材料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課程。年末對全體研究生進行考核,檢閱研究生的學習、科研進展,促進研究生工作,同時進行業務指導;考核結果也成為下年度的優秀助學金的評定依據。
上海硅酸鹽所每年實施《研究生科技創新成果培育計劃》,為培育對象提供經費資助,支持參加國際學術活動。每學期舉辦研究生英語學術交流報告會,提高研究生英語學術交流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組織開展各類提升創新能力講座,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和英文科技論文寫作能力。
上海硅酸鹽所積極組織、推薦各類評優項目,取得良好成績,有效促進研究生評優質量的提升。獲得獎項有: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生獎和優秀導師獎;寶鋼優秀學生獎;必和必拓獎學金;中國科學院科學與社會實踐資助專項(創新研究類);中國科學院科學與社會實踐資助專項(社會實踐類);嚴東生獎學金;國家獎學金、中國科學院大學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三好學生標兵和優秀畢業生以及北京市優秀畢業生、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等。
上海硅酸鹽所與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的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究,隨著我所對外交流的不斷增強,出國交流的研究生不斷增加,每年都有二十多名研究生出國參加國際會議,十多名研究生到國外進行聯合培養,同時,我所每年組織出國經驗交流座談會,為有意出國深造和參加國際會議的研究生提供非常有意義的經驗。
上海硅酸鹽所為促進研究生就業提供各類招聘信息,組織企業、單位就業宣講活動,發布招聘會、附近高校就業宣講信息,組織已就業同學回所介紹經驗。每年畢業生都全部落實畢業去向,近三年畢業生中:企業占45%,轉博占20%,科研院所和事業單位占10%,博士后占9%,出國占9%,高校占7%。
上海硅酸鹽所為在學研究生建有配套良好的學習、體育、文娛、生活設施和研究生公寓;設立國家助學金、等級獎學金和助研津貼,碩士生月收入3000——5000元,博士生月收入4000——7000元,還可以申請多種冠名獎學金。
上海硅酸鹽所具有濃郁的學術氛圍和寬松的學科環境,是從事科學研究的理想選擇。
上海硅酸鹽所熱忱歡迎優秀有志學子報考,歡迎物理、化學、材料、能源、生物等相關學科或其他交叉學科的考生報考,共同為我國的材料科學事業做出貢獻!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2021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
一、培養目標
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愛國守法,在本學科內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管理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面向社會需求,面向科技前沿,適應工程技術發展和創新需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愛國守法,掌握相關專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與學術型碩士學位研究生,在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屬同一培養層次的不同類型。通過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選拔錄取,在導師指導下進行學習且具有學籍,畢業時達到培養要求者頒發碩士研究生畢業證和碩士專業學位證,非定向考生雙向選擇聯系就業并正常派遣。與學術型碩士不同的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主要面向社會應用需求進行招生和培養,在培養過程中更加側重于專業技術技能和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
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雙證的考生可按應屆畢業生以普通招考方式正常報名參加我校的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單證的考生須獲得碩士學位證書后方可正常報名并參加我校的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二、報考條件
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采取“分列招生計劃、分類報名考試”的招生考試模式。
(一)報名參加碩士研究生全國統一考試(含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學位碩士),須符合下列條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2.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愿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遵紀守法,品行端正。
3.考生的學歷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錄取當年9月1日前須取得國家承認的本科畢業證書。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及自學考試和網絡教育屆時可畢業本科生);
(2)已取得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證書的人員;
(3)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
(4)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的人員。
其中同等學力人員是指:
①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后,滿2年(從高職高專畢業到2021年9月1日),且達到報考單位根據培養目標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的人員;
②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
③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
④自學考試和網絡教育屆時可畢業本科生(錄取當年9月1日前須取得國家承認的本科畢業證書)。
4.身體健康狀況符合規定的體檢標準。
5.同等學力人員報考,還應具備下列條件:
(1)已取得報考專業大學本科8門以上主干課程的合格成績(由教務部門出具成績證明或出具本科自學考試成績通知單);
(2)已在公開出版的核心學術期刊發表過本專業或相近專業的學術論文,或獲得過與報考專業相關的省級以上科研成果獎(為主要完成人),或主持過省級以上科研課題。
(二)報考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的考生,報考條件見《中國科學院大學2021年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三)報考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計劃的考生,報考條件按教育部相關規定執行,我所接受符合該專項計劃報考條件的考生報考。其初試成績進入復試的基本分數線由中國科學院大學根據報名情況、初試情況并結合學科特點和培養要求自行劃定。
(四)已經在讀的研究生報考,須在報名前征得在讀單位學籍管理部門書面同意后方可報考。
(五)我所接收具有推薦免試資格的高等學校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為碩士學位研究生(學術型或專業學位)。所有接收的推薦免試生,應在國家規定時間內,通過教育部中國研究生招生網“推免服務系統”(網址:http://yz.chsi.com.cn/tm)參加網上報名并完成相關的復試通知和待錄取通知等報考接收手續。
三、報名
考生報名前應仔細核對本人是否符合報考條件。在復試階段將進行報考資格審查,凡不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將不予復試和錄取,相關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擔。
所有考生一律采取網上報名方式報考。考生在報名期間因公外出,可就地上網報名。考生在網上報名時所選擇的報名點和參加考試的考點應一致。報名包括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網上報名
報名時間:以教育部規定時間為準,逾期不再補報,也不得再修改報名信息。
預報名時間:以教育部規定時間為準。
報名網址: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
查詢網址: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招生網(http://admission.ucas.ac.cn)。
考生登錄網上報名主頁后,在選擇招生單位及報考點過程中彈出的重要公告信息,務必要認真閱讀,并按其要求填報。凡未按公告要求報名、網報信息誤填、錯填或填報虛假信息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擔。
考生報考我所“招生單位所在地區”均應選擇“北京”,“招生單位”選擇“14430中國科學院大學”,在“院系所名稱”欄中選擇040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然后選擇報考專業等報考信息。
特別提醒:請考生務必牢記自己網報時的用戶名和密碼,后期打印準考證、調劑錄取等均需使用。
2.第二階段:現場確認
現場確認必須由考生本人辦理,不得由他人代辦。凡請他人代辦的,報考點一概不予受理。
現場確認時間:以各報考點公告的時間為準,逾期不再補辦。
現場確認地點:考生到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辦公室指定的報考點進行現場確認。
現場確認手續:考生須持本人居民身份證、學歷證書(應屆生憑學生證)原件及網上報名號或網報時生成打印的初試報考登記表確認報考資格,并辦理交費和現場照相等手續。未通過網上學歷(學籍)校驗的考生,在現場確認時應提供學歷(學籍)認證報告。
在錄取當年9月1日前可取得國家承認本科畢業證書的自考生和網絡教育考生,須憑頒發畢業證書的省級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辦公室或網絡教育高校出具的相關證明,方可辦理網上報名現場確認手續。已獲得成人高校本科畢業文憑的人員須在現場確認時出示本科畢業證書原件。成人高校、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校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按同等學力人員確認。
報考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的考生,須在現場確認時出示所在省市自治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民族教育處(未設民族教育處的由高等教育處等相關處室)蓋章的《報考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碩士研究生考生登記表》。
3.報名注意事項
(1)推薦免試生必須在教育部規定的時間內與我所完成教育部推免服務系統中網上接收與擬錄取手續。被接收的推薦免試生不需進行現場確認,不得再報名參加全國統一考試。
(2)考生在報名時只能填報一個研究所或院系的一個專業。在復試和錄取階段,達到國家復試基本分數線的考生若不能被原報考單位或原專業錄取時,可進行調劑。
(3)在網上報名截止日期前,考生可自行修改自己的網報信息,網報信息務必準確無誤。在現場確認期間,考生必須對報名信息進行認真核對并確認。現場確認后的考生報名信息在考試、復試及錄取階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寫錯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擔。
(4)國家以報考單位所在地分一區、二區確定考生參加復試的基本分數線,一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重慶、四川、陜西等21省(直轄市);二區包括內蒙古、廣西、海南、貴州、云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0省(自治區)。我所執行一區分數線。
(5)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以報名時填報的信息為準,在報名結束后不得更改報考類別。
(6)考生要準確填寫個人信息,特別是要如實填寫在參加國家教育考試過程中因違規、作弊所受處罰情況。對弄虛作假者,按《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教育部令第33號)進行處理。
(7)網報和現場確認結束后,我所將對考生的報名信息進行全面審查,對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準予考試。對考生的學歷、學籍等信息有疑問的,我所可要求考生在規定時間內提供權威機構出具的認證證明后,再準予考試。審查過程中發現虛假證件時,可扣留虛假證件。
(8)網上報名時,考生應務必認真填寫并仔細核對本人的姓名、性別、民族、身份證號、報考類別和考試科目等重要信息。現場確認后的報考信息和錄取信息上報后一律不得更改相關信息,我所和中國科學院大學也不再受理任何修改考生信息的申請。
四、初試
1.網上打印準考證:考生在教育部規定時間內,憑網報用戶名和密碼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自行下載打印《準考證》。《準考證》正反兩面在使用期間不得涂改。考生憑下載打印的《準考證》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證件參加初試。
2.初試日期:考試時間在教育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不在規定日期舉行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國家一律不予承認。
3.初試地點:以準考證上標注的地點為準。
4.初試科目:初試科目為四門:思想政治理論、外國語、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每門科目的考試時間為3小時。思想政治理論、外國語的滿分值各為100分,基礎課(含統考數學)和專業基礎課每門滿分值為150分。具體考試科目見我所招生專業目錄。
思想政治理論、英語一、數學二使用全國統一命題,其余考試科目由中國科學院大學組織命題。
5.考生初試成績由我所招生部門負責通知。
五、復試
1.復試由我所組織,在我所進行。
2.我所依照考生初試成績,由高到低確定復試名單,進行差額復試。具體差額比例和初試、復試成績所占權重在復試前確定。
3.復試名單以及復試時間、地點、科目、方式等在我所網站向考生公布。
4.我所在復試前對復試考生的有效身份證件、學歷證書、學生證等證件和報名材料再次進行嚴格審查,對不符合規定者,不予復試。對考生的學歷(學籍)信息仍有疑問的,需要求復試考生在規定時間內提供權威機構出具的認證證明。
5.復試包括業務能力、綜合素質、思想品德、外語聽力和口語等考核內容。
6.對同等學力考生須在復試階段加試,加試科目至少為兩門本科主干課程(閉卷筆試),每門加試科目考試時間為3小時,滿分為100分。加試的具體時間和地點由我所通知考生,加試科目不及格(即低于60分)者不予錄取。
7.復試成績不及格(即低于60分)者不予錄取。
六、體格檢查
體檢在二級甲等以上醫院進行。體檢標準按照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聯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教學〔2003〕3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衛生部《關于進一步規范入學和就業體檢項目維護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入學和就業權利的通知》(人社部發〔2010〕12號)以及《教育部辦公廳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學生入學身體檢查取消乙肝項目檢測有關問題的通知》(教學廳〔2010〕2號)要求進行,由我所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提出具體的體檢要求。新生入學后需進行體檢復查。
七、錄取
我所按國家下達招生計劃,根據考生考試成績(含初試和復試成績),并結合思想政治表現以及身體健康狀況,擇優確定錄取名單。思想品德考核或體檢不合格者,不予錄取。所有錄取考生須按照教育部信息公開相關要求進行公示,沒有公示的擬錄碩士考生,不能被錄取。
定向生必須在錄取前簽署三方定向培養協議。定向生畢業時按協議到定向單位就業,不再進行就業派遣。非應屆生的考生若錄取為定向生,不轉戶口、人事檔案和工資關系。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考生只能被錄取為定向碩士生,不能錄取為碩博連讀生。
我所暫不實行新生保留入學資格制度。
被錄取的考生應在我所規定的時間內報到注冊。任何考生均不得以保留入學資格等方式延期入學。如確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時報到者,須提供有關證明,且應以書面形式向錄取單位請假,經批準后請假方為有效。未經請假或請假未獲批準逾期兩周不報到者,取消其入學資格。
八、調劑
報考我所上線考生,符合國家調劑規定的,可優先考慮在中國科學院系統內調劑。具體調劑政策按教育部在調劑階段出臺的相關要求執行。
九、學制
碩士研究生基本學制一般為3年,最長修讀年限(含休學)不得超過4年。
十、收費及待遇
我所2021年度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將按照國家規定進行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改革,對新入學研究生收取學費和住宿費,學費及住宿費在國家有關部門核定的范圍內收取:
1.國家計劃內全日制研究生的學費標準為:博士生10000元/年?生,碩士生8000元/年?生,按學年收取。
2.碩博連讀轉博考生經考核錄取為博士入學時,按博士身份繳納學費。
3.推薦免試為直博生的,按博士身份繳納學費。
4.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碩士研究生的收費標準同上。
同時,我所將完善研究生獎助政策體系,提高優秀在學研究生的獎助力度。學習科研表現優秀的學生,還可以申請國家、中科院、研究所設立的各類獎學金。目前,我所招收的國家計劃學歷研究生獎助學金的設置為六個類別,包括國家助學金(覆蓋所有學生)、國家獎學金、中科院獎學金、高額的國科大學業獎學金(覆蓋所有學生)、研究所等級獎學金(覆蓋所有學生)、助研崗位津貼(覆蓋所有學生)。
十一、碩博連讀
碩博連讀研究生包括碩士階段在內修讀年限一般為5年,最長修讀年限(含休學)不得超過8年。申請碩博連讀的學生,應按我所要求在規定時間內提出碩博連讀申請。碩博連讀研究生的具體選拔和確認辦法由我所公布。
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碩士研究生不得以碩博連讀方式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含普通博士計劃和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但在征得定向單位所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門書面同意后可以在畢業時作為應屆碩士畢業生參加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博士研究生招考,經初試和復試考核合格擬錄取后須重新簽訂三方協議方可發放錄取通知書,博士畢業后須按協議規定回定向省份就業。
十二、直博生
2021年我所招收直博生。直博生從獲得推薦免試資格的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中遴選,直接錄取為博士學位研究生,基本學制一般為5年,最長修讀年限(含休學)不得超過8年。
十三、畢業生就業
由畢業研究生自行聯系用人單位,按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方式,落實就業去向。定向培養碩士生畢業后按定向協議到定向單位就業。
十四、違紀處罰
對于考生弄虛作假、考試作弊及其它違反招生規定的行為,將按教育部修訂后的《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及相關規定予以嚴肅處理。
十五、其它
1.考生因報考研究生與原所在單位或定向及服務合同單位產生的糾紛由考生自行處理。若因上述問題導致招生單位無法調取考生檔案,造成考生不能復試或無法被錄取的后果,招生單位不承擔責任。
2.現役軍人報考碩士生,按解放軍總政治部的規定辦理。
4.本簡章如有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教育部新出臺的招生政策(含相關時間節點)不符的事項,以上級單位新政策為準。

2021年攻讀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僅供參考)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學術學位) | ||
序號 | 導師 | 研究方向 |
01 | 施劍林 | 無機介孔結構與低維納米材料化學及其催化和生物應用 |
華子樂 | ||
張玲霞 | ||
崔香枝 | ||
胡萍 | ||
02 | 董紹明 | 先進復合材料結構與功能一體化設計、制備與評價 |
靳喜海 | ||
張翔宇 | ||
王震 | ||
倪德偉 | ||
楊金山 | ||
胡建寶 | ||
03 | 宋力昕 | 特種無機涂層與薄膜材料制備及計算機模擬 |
曹韞真 | ||
于云 | ||
樂軍 | ||
章俞之 | ||
辛世剛 | ||
趙麗麗 | ||
04 | 陳立東 | 新型熱電轉換材料 |
史迅 | ||
李小亞 | ||
柏勝強 | ||
仇鵬飛 | ||
姚琴 | ||
05 | 黃政仁 | 面向工程應用的先進陶瓷材料制備科學和關鍵技術 |
劉學建 | ||
楊勇 | ||
劉巖 | ||
黃毅華 | ||
朱云洲 | ||
陳健 | ||
殷杰 | ||
06 | 溫兆銀 | 新能源材料及鋰電池研究 |
吳相偉 | ||
葉曉峰 | ||
靳俊 | ||
辛顯雙 | ||
07 | 董顯林 | 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 |
王根水 | ||
梁瑞虹 | ||
陳瑩 | ||
周志勇 | ||
陳學鋒 | ||
聶恒昌 | ||
08 | 孫靜 | 空氣污染凈化材料與器件、低維導電材料與柔性電子器件 |
謝曉峰 | ||
王冉冉 | ||
09 | 朱英杰 | 納米生物材料;新型耐火紙 |
熊志超 | ||
10 | 劉志甫 | 高性能電子陶瓷材料與器件;信息功能器件集成新技術探索 |
馬名生 | ||
11 | 許鈁鈁 | 材料結構與性能關系的透射電鏡研究 |
12 | 李國榮 | 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壓電、透明鐵電及半導體陶瓷與器件 |
曾華榮 | ||
滿振勇 | ||
鄭嘹贏 | ||
曾江濤 | ||
趙坤宇 | ||
13 | 鄭燕青 | 寬禁帶半導體材料,新型光電功能晶體材料 |
劉學超 | ||
14 | 王文中 | 太陽燃料,環境催化,能源催化 |
張玲 | ||
15 | 劉茜 | 高通量制備方法學及新型光功能材料篩選 |
16 | 陳航榕 | 無機基功能(生物醫用智能響應、能量催化轉化)納米材料及其應用研究 |
馬明 | ||
17 | 王東 | 環境友好型功能材料及器件 |
18 | 劉宇 | 化學儲能電池及相關新型能量轉換材料與器件 |
楊建華 | ||
遲曉偉 | ||
19 | 黃富強 | 新能源材料的納米制備,新能源和新環保材料和前沿應用 |
秦鵬 | ||
畢輝 | ||
林天全 | ||
畢慶員 | ||
20 | 蘇良碧 | 激光晶體材料的研究;單晶光纖材料的研究 |
武安華 | ||
寇華敏 | ||
21 | 吳成鐵 | 3D 打印生物活性材料 |
常江 | ||
朱鈺方 | ||
郇志廣 | ||
22 | 劉建軍 | 電化學儲能材料設計、計算材料科學 |
23 | 李馳麟 | 新型儲能電池體系和材料 |
24 | 劉陽橋 | 碳納米管的功能化及相關復合材料 |
25 | 何夕云 | 透明功能陶瓷與器件:電-光陶瓷、微波鐵氧體研制與器件 |
26 | 李江 | 光功能透明陶瓷(激光陶瓷、閃爍陶瓷、磁光陶瓷、熒光陶瓷等) |
27 | 程國峰 | X射線衍射與散射理論及應用 |
28 | 楊松旺 | 鈣鈦礦、染料/量子點敏化等新型太陽能電池研究,鈣鈦礦發光器件 |
29 | 高相東 | 新型半導體納米結構與光電器件;氣凝膠新材料與應用研究 |
30 | 楊莉萍 | 熱物性計算/表征與構效關系研究;熱分析技術及應用;熱物性測量儀器研制 |
31 | 易志國 | 光電新能源材料和智能器件 |
32 | 張文清 | 能源轉換與輸運物理;熱電材料物理、計算材料科學 |
33 | 王家成 | 能源材料的高通量篩選 |
馬汝廣 | ||
34 | 俞大鵬 | 新型納米能源材料的制備、顯微結構表征及應用 |
35 | 張濤 | 新能源電池材料及其界面物理與化學 |
36 | 曾宇平 | 結構功能一體化高性能微波介質材料,生物陶瓷材料 |
左開慧 | ||
姚冬旭 | ||
37 | 張景賢 | 高導熱陶瓷基板的設計、制備及其應用研究 |
38 | 王士維 | 透明陶瓷,纖維補強陶瓷基復合材料,隔熱材料 |
周國紅 | ||
章健 | ||
毛小建 | ||
39 | 劉宣勇 | 生物醫用材料表面改性 |
曹輝亮 | ||
喬玉琴 | ||
40 | 石云 | 新型光電功能材料的無容器制備及物性和結構的研究 |
41 | 鄭學斌 | 生物醫用涂層材料、高溫腐蝕防護涂層材料 |
謝有桃 | ||
牛亞然 | ||
李愷 | ||
42 | 祝迎春 | 納米生物功能材料,環境與生物功能涂層材料 |
43 | 卓尚軍 | 材料的高通量表征技術與應用 |
錢榮 | ||
44 | 羅豪甦 | 人工晶體與壓電器件 |
45 | 曾毅 | 熱噴涂納米TiO2涂層光催化性能研究 |
46 | 楊凱 | 嚴苛服役環境耐磨抗蝕、高溫防護、多功能一體化涂層的研究與應用 |
陶順衍 | ||
邵芳 | ||
47 | 吳云濤 | 無機閃爍晶體,有機閃爍體,閃爍復合材料 |
任國浩 | ||
48 | 許桂生 | 功能晶體材料的生長與應用基礎研究 |
49 | 李偉東 | 古陶瓷研究;硅酸鹽質文化遺產保護 |
趙靜 | ||
魯曉珂 | ||
50 | 蔣丹宇 | 精細陶瓷可靠性評價和壽命預測 |
51 | 汪正 | 3D打印材料及精密制造,新型無機材料制備及表征,環境分析化學 |
52 | 袁暉 | 閃爍晶體材料 |
53 | 林慧興 | 高頻通信微波介質陶瓷與復合材料;高性能電子封裝材料 |
54 | 曹遜 | 無機智能變色材料與器件及新型節能環保材料 |
55 | 丁棟舟 | 新型高性能無機閃爍晶體的設計、制備與性能研究 |
56 | 孫宜陽 | 基于第一性原理計算的新能源材料設計 |
57 | 黃健 | 多尺度材料設計與模擬、表界面的物理和化學 |
58 | 陳俊鋒 | 先進閃爍材料制備、性能與元器件應用,有機/無機復合閃爍材料 |
59 | 王亮 | 航空發動機熱防護材料計算設計與高通量表征 |
60 | 劉學超 | 空間材料研究,新型光電轉換材料研究 |
張明輝 | ||
61 | 李慧 | 新型有機/無機熱電轉換材料 |
62 | 包山虎 | 節能光電薄膜材料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
63 | 紀士東 | 功能粉體合成與機能開發,新材料探索與結構解析 |
0703 化學 (學術學位) | ||
序號 | 導師 | 研 究 方 向 |
01 | 施劍林 | 無機介孔結構與低維納米材料化學及其催化和生物應用 |
華子樂 | ||
張玲霞 | ||
崔香枝 | ||
胡萍 | ||
02 | 宋力昕 | 特種無機涂層與薄膜材料制備及計算機模擬 |
曹韞真 | ||
于云 | ||
樂軍 | ||
章俞之 | ||
辛世剛 | ||
趙麗麗 | ||
03 | 陳立東 | 熱電能量轉換物理機制 |
史迅 | ||
李小亞 | ||
柏勝強 | ||
仇鵬飛 | ||
姚琴 | ||
04 | 黃政仁 | 無機固相材料制備科學及其能源環境應用 |
劉學建 | ||
楊勇 | ||
劉巖 | ||
黃毅華 | ||
朱云洲 | ||
陳健 | ||
殷杰 | ||
05 | 溫兆銀 | 先進化學電源及其界面科學 |
吳相偉 | ||
葉曉峰 | ||
靳俊 | ||
辛顯雙 | ||
06 | 董紹明 | 先進復合材料制備與應用中的物理化學過程 |
靳喜海 | ||
張翔宇 | ||
王震 | ||
倪德偉 | ||
楊金山 | ||
胡建寶 | ||
07 | 董顯林 | 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 |
王根水 | ||
梁瑞虹 | ||
陳瑩 | ||
周志勇 | ||
陳學鋒 | ||
聶恒昌 | ||
08 | 孫靜 | 低維納米材料可控合成及應用 |
謝曉峰 | ||
王冉冉 | ||
09 | 朱英杰 | 納米材料合成化學 |
熊志超 | ||
10 | 劉志甫 | 高性能電子陶瓷材料與器件;信息功能器件集成新技術探索 |
馬名生 | ||
11 | 許鈁鈁 | 材料的微觀作用機制 |
12 | 李國榮 | 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壓電、透明鐵電及半導體陶瓷與器件 |
曾華榮 | ||
滿振勇 | ||
鄭嘹贏 | ||
曾江濤 | ||
趙坤宇 | ||
13 | 鄭燕青 | 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壓電晶體,非線性光學晶體 |
劉學超 | ||
14 | 王文中 | 光催化材料,無機固體化學 |
張玲 | ||
15 | 劉茜 | 光功能粉體及薄膜材料的化學合成與制備 |
16 | 陳航榕 | 納米生物材料合成化學、光電/環境催化化學 |
馬明 | ||
17 | 王東 | 基于LTCC技術和微流控技術的應用研究 |
18 | 劉宇 | 化學儲能機理及相關界面電化學研究 |
楊建華 | ||
遲曉偉 | ||
19 | 黃富強 | 新能源化合物材料與新奇物性探索;納米材料制備與太陽能和先進儲能應用 |
秦鵬 | ||
畢輝 | ||
林天全 | ||
畢慶員 | ||
20 | 蘇良碧 | 上轉換發光材料的研究;功能晶體的智能制備與新晶體探索 |
武安華 | ||
寇華敏 | ||
21 | 吳成鐵 | 3D打印生物活性材料及腫瘤治療 |
常江 | ||
朱鈺方 | ||
郇志廣 | ||
22 | 劉建軍 | 計算電化學與電池材料設計,納米催化材料設計 |
23 | 李馳麟 | 新型儲能材料的結構合成設計、電化學機制和納米離子學 |
24 | 劉陽橋 | 納米薄膜太陽能電池關鍵材料 |
25 | 何夕云 | 透明功能陶瓷與器件:電-光陶瓷、微波鐵氧體研制與器件 |
26 | 李江 | 光學與光功能透明陶瓷的合成化學;陶瓷膠態成型技術 |
27 | 程國峰 | 拉曼光譜學 |
28 | 楊松旺 | 人工光合作用納米系統與太陽能-燃料轉換器件,鈣鈦礦發光器件 |
29 | 高相東 | 新型半導體納米結構與光電器件;氣凝膠新材料與應用研究 |
30 | 楊莉萍 | 熱物性計算/表征與構效關系研究;熱分析技術及應用;熱物性測量儀器研制 |
31 | 易志國 | 半導體光電化學與太陽能燃料 |
32 | 張文清 | 能源轉換與輸運物理;熱電材料物理、計算材料科學 |
33 | 王家成 | 能源轉化材料設計與系統集成 |
馬汝廣 | ||
34 | 俞大鵬 | 新型納米能源材料的制備、顯微結構表征及應用 |
35 | 張濤 | 新型儲能電池材料與器件 |
36 | 曾宇平 | 結構功能一體化高性能微波介質材料,生物陶瓷材料 |
左開慧 | ||
姚冬旭 | ||
37 | 張景賢 | 陶瓷材料的3D打印和精密制造 |
38 | 王士維 | 透明陶瓷與發光 |
周國紅 | ||
章健 | ||
毛小建 | ||
39 | 劉宣勇 | 醫用材料表面納米化及其生物學性能評價 |
曹輝亮 | ||
喬玉琴 | ||
40 | 石云 | 新型光電功能材料的無容器制備及物性和結構的研究 |
41 | 鄭學斌 | 生物醫用涂層材料、高溫腐蝕防護涂層材料 |
謝有桃 | ||
牛亞然 | ||
李愷 | ||
42 | 祝迎春 | 無機納米化學與生物無機化學 |
43 | 卓尚軍 | 綠色分析化學技術與應用 |
錢榮 | ||
44 | 羅豪甦 | 人工晶體與壓電器件 |
45 | 曾毅 | 熱噴涂納米TiO2涂層光催化性能研究 |
46 | 楊凱 | 熱力耦合條件下的涂層材料物理化學性能研究 |
陶順衍 | ||
邵芳 | ||
47 | 吳云濤 | 無機閃爍體及其應用 |
任國浩 | ||
48 | 許桂生 | 功能晶體材料的生長與應用基礎研究 |
49 | 李偉東 | 古陶瓷研究;硅酸鹽質文化遺產保護 |
趙靜 | ||
魯曉珂 | ||
50 | 蔣丹宇 | 無機光學材料的物理化學原理 |
51 | 汪正 | 3D打印材料及精密制造,新型無機材料制備及表征,環境分析化學 |
52 | 袁暉 | 閃爍晶體材料 |
53 | 林慧興 | 信息功能陶瓷、特種玻璃、LTCC材料研究 |
54 | 曹遜 | 光功能薄膜的設計與制備 |
55 | 丁棟舟 | 新型高性能無機閃爍晶體的設計、制備與性能研究 |
56 | 孫宜陽 | 基于第一性原理計算的新能源材料設計 |
57 | 黃健 | 多尺度材料設計與模擬、表界面的物理和化學 |
58 | 陳俊鋒 | 先進閃爍材料制備、性能與元器件應用,有機/無機復合閃爍材料 |
59 | 王亮 | 大功率芯片電子封裝高散熱材料計算設計與實驗表征 |
60 | 劉學超 | 空間材料研究,新型光電轉換材料研究 |
張明輝 | ||
61 | 李慧 | 新型有機/無機熱電轉換機制 |
62 | 包山虎 | 節能光電薄膜材料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
63 | 紀士東 | 功能粉體合成與機能開發,新材料探索與結構解析 |
0856 材料與化工 (專業學位) | ||
序號 | 導師 | 研 究 方 向 |
01 | 施劍林 | 無機介孔結構與低維納米材料化學及其催化和生物應用 |
華子樂 | ||
張玲霞 | ||
崔香枝 | ||
胡萍 | ||
02 | 宋力昕 | 特種無機涂層與薄膜材料制備及計算機模擬 |
曹韞真 | ||
于云 | ||
樂軍 | ||
章俞之 | ||
辛世剛 | ||
趙麗麗 | ||
03 | 陳立東 | 新型熱電轉換材料 |
史迅 | ||
李小亞 | ||
柏勝強 | ||
仇鵬飛 | ||
姚琴 | ||
04 | 黃政仁 | 先進陶瓷及復合材料光子、聲子、電子調控科學 |
劉學建 | ||
楊勇 | ||
劉巖 | ||
黃毅華 | ||
朱云洲 | ||
陳健 | ||
殷杰 | ||
05 | 溫兆銀 | 新能源材料及鋰電池研究 |
吳相偉 | ||
葉曉峰 | ||
靳俊 | ||
辛顯雙 | ||
06 | 董紹明 | 先進復合材料結構與功能一體化設計、制備與評價 |
靳喜海 | ||
張翔宇 | ||
王震 | ||
倪德偉 | ||
楊金山 | ||
胡建寶 | ||
07 | 董顯林 | 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 |
王根水 | ||
梁瑞虹 | ||
陳瑩 | ||
周志勇 | ||
陳學鋒 | ||
聶恒昌 | ||
08 | 孫靜 | 納米光催化材料設計與器件集成、低維導電材料與柔性電子器件 |
謝曉峰 | ||
王冉冉 | ||
09 | 朱英杰 | 新型耐火紙 |
熊志超 | ||
10 | 劉志甫 | 高性能電子陶瓷材料與器件;信息功能器件集成新技術探索 |
馬名生 | ||
11 | 許鈁鈁 | 透射電鏡表征方法研究 |
12 | 李國榮 | 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壓電、透明鐵電及半導體陶瓷與器件 |
曾華榮 | ||
滿振勇 | ||
鄭嘹贏 | ||
曾江濤 | ||
趙坤宇 | ||
13 | 鄭燕青 | 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壓電晶體,非線性光學晶體 |
劉學超 | ||
14 | 王文中 | 太陽能轉化材料,環境凈化材料與器件 |
張玲 | ||
15 | 劉茜 | 光功能材料與原型器件 |
16 | 陳航榕 | 能量轉化催化材料設計與優化、高通量生物材料制備技術及應用 |
馬明 | ||
17 | 王東 | 功能晶體器件研制及其在探測領域的應用 |
18 | 劉宇 | 化學儲能電池及相關新型能量轉換材料與器件 |
楊建華 | ||
遲曉偉 | ||
19 | 黃富強 | 新能源化合物合成與新奇物性探索;納米材料制備與太陽能和先進儲能應用 |
秦鵬 | ||
畢輝 | ||
林天全 | ||
畢慶員 | ||
20 | 蘇良碧 | 激光晶體材料;單晶光纖材料;磁光晶體材料 |
武安華 | ||
寇華敏 | ||
21 | 吳成鐵 | 3D 打印生物活性材料 |
常江 | ||
朱鈺方 | ||
郇志廣 | ||
22 | 劉建軍 | 電化學儲能材料設計與優化、材料基因工程 |
23 | 李馳麟 | 多價元素電池和全固態電池 |
24 | 劉陽橋 | 碳納米管的功能化及相關復合材料 |
25 | 何夕云 | 透明功能陶瓷與器件:電-光陶瓷、微波鐵氧體研制與器件 |
26 | 李江 | 高亮度照明/顯示用熒光陶瓷的制備與應用研究 |
27 | 程國峰 | 材料晶體/分子結構演化與性能關系研究 |
28 | 楊松旺 | 鈣鈦礦、染料/量子點敏化等新型太陽能電池研究,鈣鈦礦發光器件 |
29 | 高相東 | 面向工程應用的新型納米孔絕熱材料(氣凝膠) |
30 | 楊莉萍 | 熱物性計算/表征與構效關系研究;熱分析技術及應用;熱物性測量儀器研制 |
31 | 易志國 | 光電轉換材料與器件 |
32 | 張文清 | 先進能源轉換與存儲材料設計 |
33 | 王家成 | 先進電催化能源材料系統設計 |
馬汝廣 | ||
34 | 俞大鵬 | 新型納米能源材料的制備、顯微結構表征及應用 |
35 | 張濤 | 固態鋰電池和鋰空氣電池 |
36 | 曾宇平 | 結構功能一體化高性能微波介質材料,生物陶瓷材料 |
左開慧 | ||
姚冬旭 | ||
37 | 張景賢 | 電子封裝、智能穿戴和消費電子用陶瓷材料 |
38 | 王士維 | 透明陶瓷,纖維補強陶瓷基復合材料,陶瓷成型 |
周國紅 | ||
章健 | ||
毛小建 | ||
39 | 劉宣勇 | 生物醫用材料表面改性 |
曹輝亮 | ||
喬玉琴 | ||
40 | 石云 | 新型光電功能材料的無容器制備 |
41 | 鄭學斌 | 生物醫用涂層材料、高溫腐蝕防護涂層材料 |
謝有桃 | ||
牛亞然 | ||
李愷 | ||
42 | 祝迎春 | 納米生物功能材料與器件,功能涂層材料 |
43 | 卓尚軍 | 材料的高通量表征技術與應用 |
錢榮 | ||
44 | 羅豪甦 | 人工晶體與壓電器件 |
45 | 曾毅 | 熱噴涂納米TiO2涂層光催化性能研究 |
46 | 楊凱 | 特種防護涂層微結構控制及其性能表征 |
陶順衍 | ||
邵芳 | ||
47 | 吳云濤 | 無機閃爍體及其應用 |
任國浩 | ||
48 | 許桂生 | 光電子功能晶體制備與表征 |
49 | 李偉東 | 古陶瓷研究;硅酸鹽質文化遺產保護 |
趙靜 | ||
魯曉珂 | ||
50 | 蔣丹宇 | 氣體傳感器,氧化鋯固體電解質的應用 |
51 | 汪正 | 3D打印材料及精密制造,新型無機材料制備及表征,環境分析化學 |
52 | 袁暉 | 高性能閃爍晶體制備及其應用研究 |
53 | 林慧興 | 信息功能陶瓷、特種玻璃、LTCC材料研究 |
54 | 曹遜 | 低維功能材料的合成與微結構控制,新型智能節能納米材料 |
55 | 丁棟舟 | 面向高端應用的高性能無機閃爍晶體的可控制備與器件研究 |
56 | 孫宜陽 | 計算材料科學與新能源材料設計 |
57 | 黃健 | 能源材料器件界面設計,3D打印工藝技術探索 |
58 | 陳俊鋒 | 先進閃爍材料制備與元器件應用,基于閃爍效應的輻射探測器 |
59 | 王亮 | 機器學習算法及能源材料器件性能預測 |
60 | 劉學超 | 空間材料研究,新型電子與光通訊材料 |
張明輝 | ||
61 | 李慧 | 新型熱電轉換材料與器件 |
62 | 包山虎 | 節能光電薄膜材料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
63 | 紀士東 | 功能粉體合成與機能開發,新材料探索與結構解析 |
地址:上海市嘉定區和碩路585號 郵編:201899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生部
聯系人:陸彩飛
電話:021-69906603 E-mail:cflu@mail.sic.ac.cn
網址:http://www.sic.ac.cn
原文標題: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2021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
原文鏈接:http://www.sic.cas.cn/zt/yjsxx/zsgg/zsxx/202008/t20200812_5653127.html
以上就是“2021考研招生簡章: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2021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的全部內容!更多信息盡在招生簡章欄目,祝考研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