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刺時間表
6:30起床
6:40—7:30洗漱、早餐
7:30—7:40進入教室或自習室(或在家)
7:40—8:10背誦英語單詞、作文模板
8:15—9:00背誦政治
9:05—11:30復習數學知識點或做數學真題
12:05—12:30午餐
12:35—13:30午睡
13:35—16:00復習英語
16:05—18:00復習專業課或數學
18:05—18:40晚餐
18:40—19:40背誦政治或英語單詞
19:45—22:30重點攻克專業課或數學
22:30—23:00洗漱,或上會兒網,查查資料
23:00—23:30總結回顧
具體時間表,以及學習的項目,還是要結合自身情況進行調節。
建議按照考研時間去學習,比如早上學習數學、下午學習英語,培養我們的學習慣性,等到12月真正到考場上就不會慌張,這點很重要。
學習誤區
我們說到時間緊張,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該用什么辦法多擠點時間出來:減少睡眠時間,壓縮吃飯時間,當然更多的還是減掉休閑娛樂的時間了。總之,就是把所有學習之外的時間都壓縮到極致。
但是只有學習時長是不夠的,學習效率才是關鍵。
這里說的學習,不是我們每天坐在自習室里,去抄一些很復雜的筆記,或者把筆記做的干干凈凈;也不是糾結于各種沖刺課本、卷子,遲遲不肯下筆;更不是拿著課本神游天際……
要學,就要真的進入狀態,踏踏實實地做事,我們不能自我欺騙,營造出一種“不管做什么我的心思都在考研上”的假象。如果效率提高了,時間自然就多了,事半功倍不僅能節省不少時間,還能大大地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和成績,一舉多得。
當然,上面的時間表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用他做個參考,可以分時間段進行學習,但是沒必要確定到詳細的分鐘,靈活處理。
比如自己早上背完作文以后,已經很疲憊了,一點都不想繼續看文科類知識,我們可以直接把時間切換到數學,把時間安排得死死的,根本沒給自己喘息的機會,限制了自由,束縛了思維。
而且,每天制作這樣的表格,需集中精力花費至少30分鐘甚至更多,精力被大量消耗。被突發事件打斷計劃后,影響心情。
每天把固定的任務完成,學會靈活變通最重要。
分清學習主次
假設上面的時間表是完美狀態下的,要是一個人能接下來一段時間持續高效率的執行這個表,小編覺得清北復交四大院校可能隨便讓他選啦,可能身體也垮掉了。
這個時間表不是讓你一天學習14個小時,分分秒秒都不浪費,而是為了合理規劃時間,讓你的生活更有規律,重要的事情不落下,未來的計劃也不耽擱,在學習與休息之間切換自如。
這段話很容易理解,但在執行的時候,有很多同學總是跑偏。一味的追求高效,搞得自己身心俱疲。久而久之產生了厭學情緒,得不償失。
我們應該根據價值來投入時間——把時間投入到有較大意義的目標中去。尤其是在沖刺階段,孰輕孰重,自己心里該有一桿秤,分清主次,你才能做到優秀。
看到堆積如山的復習資料和繁瑣復雜的任務,很多人都會手忙腳亂,毫無頭緒。但只要能認準最重要的目標,然后朝著它努力前進就足夠了。
這里有四個基本思想:
①建立清楚的、可以達到的目標。
②確立目標的優先權。
③找出與目標有關的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進行的工作。
④確定完成較小目標的日期。
聰明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廢寢忘食、埋頭苦讀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固定的作息時間,懂得勞逸結合才是最明智的學習方法,所以成功的幾率更高。
其實學習時有一顆清醒的頭腦很重要,而這個的保障就是有足夠的休息睡眠時間,讓自己的大腦放松并補充精力,你會發現效率更高。
別給自己太大壓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