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度重視醫學人才培養工作。近年來,教育部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加強醫教協同,深化醫學教育改革,全面優化醫學人才培養結構,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醫學教育更好地服務于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需要。
一、關于嚴把醫學人才“入口關”的建議
正如您所說,臨床醫生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應該具備深厚的專業功底。
醫學教育的本質是精英教育。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教育部明確提出了醫學教育要停中職、控高職、穩步發展本科,提升醫學教育的生源質量。2017年,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63號),明確提出要提高生源質量,提升醫學專業學歷教育層次,并明確要求:穩步發展醫學類專業本科教育,推動本科臨床醫學類、中醫學類專業逐步實現一本招生;根據行業需求,嚴格控制高職(??疲┡R床醫學專業招生規模。2020年,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34號),進一步強調,要嚴格控制高職(專科)臨床醫學類專業招生規模,穩步發展本科臨床醫學類、中醫學類專業教育,適度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貫徹落實國辦文件精神,教育部將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作為評價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2021年對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連續3年(2018-2020年)均低于50%的13所高校調減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計劃。
二、關于擴大優質醫學院校緊缺臨床醫學類人才招生規模的建議
近年來,為適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實際需求,加快急需緊缺人才培養,教育部將社會反映強烈、關注度高、崗位吸引力相對不足的醫學影像學、麻醉學、兒科學等部分緊缺專業培養前移到本科教育階段,設置了本科醫學影像學、麻醉學、兒科學等專業。目前,全國醫學院校設置醫學影像學專業的78所,設置麻醉學專業的60所,設置兒科學(含中醫兒科學)專業的51所,年招生規模分別達到3400人、6400人、8500人。同時,教育部鼓勵和支持舉辦醫學教育的中央部門所屬院校和部委省共建醫學院校加強兒科學等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適度擴大招生規模。2016年起,在40所舉辦“5+3”一體化臨床醫學、中醫學專業的高校開展一體化兒科醫生培養,設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項招生計劃,每校增加30個名額,專門用于招收、培養“5+3”一體化兒科醫學人才,每年招收培養1200名未來從事兒科醫療的高素質人才。
此外,《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34號)對急需緊缺人才培養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是優化學科結構,要求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授權單位2020年均須設置麻醉、感染、重癥、兒科學科,2021年完成醫學二級學科目錄編制調整,將麻醉、感染、重癥學科納入臨床醫學指導性二級學科目錄并加大建設力度,統籌研究醫學相關一級學科設置;二是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提出要大幅度擴大麻醉、感染、重癥、兒科研究生招生規模。
三、關于采取措施吸引優質生源報考醫學專業的建議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63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34號)明確提出,本科臨床醫學類、中醫學類專業逐步實現一本招生,已經實施招生批次改革的省份,要采取措施吸引優秀生源報考醫學專業,提高生源質量。
同時,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加強協作,推動醫療行業薪酬制度改革,加強醫療行業正面宣傳,增加醫療衛生行業吸引力。一是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的決策部署,積極開展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工作。2017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人社部發〔2017〕10號)《關于擴大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的通知》(人社部發〔2017〕92號),將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擴大到所有城市,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體現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公立醫院薪酬制度。二是加強行業正面宣傳。自2017年起,將每年的8月19日設立為“中國醫師節”,加強衛生健康系統先進典型宣傳,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家衛生健康委通過多種形式,大力宣傳醫務人員“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
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進一步加強醫教協同,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統籌推進醫學教育改革發展,優化醫學人才培養結構,遵循醫學教育規律,著力培養醫學基礎知識寬厚、臨床綜合能力較強的高素質醫學人才,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感謝您對教育事業的關心與支持!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想要獲取更多資訊,請持續關注本網站!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想要獲取更多資訊,請持續關注本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