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每年的招生規模增長率來看,2010年至2019年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在2017年的增長率最大,為22.45%,主要是因為非全日制納入統考;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增長率小于碩士研究生,2018年博士招生規模增長率最高,為13.86%。
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張的背后,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及學位授權單位也在大幅增加。
截至報告發布前,根據已公示的30個省市2020年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推薦名單,擬新增碩博學位授權點為3648個,擬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59個、博士學位授予單位49個,擬新增自主審核單位13個。
30個省市中,江蘇省擬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最多,達到302個,其次是廣東省,擬新增博士碩士學位點233個。
在擬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中,電子信息數量最多,第二是生物與醫藥,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與環境、公共管理、材料與化工等學科數量位列前十。
在擬新增博士學位授權點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數量位列第一,其余依次是資源與環境、材料與化工、電子信息、數學、生物與醫藥等。
在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指出,研究生教育要適應社會需求變化,加快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建立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學科分類發展新機制,按照單位自主調、市場調節調、國家引導調的思路,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設立新興交叉學科門類,支持戰略性新興學科發展,引導建設高校和學科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目前新增的學科主要為電子信息、生物與醫學、資源與環境等國家發展急需的專業,目的就是落實研究生改革舉措,優化專業布局,適應新時代產業變革,加速培養服務社會及經濟發展急需人才。
2.2 “雙一流”高校招生名額大幅增加
2021年“雙一流”高校的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繼續增長。經過統計,“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招生計劃中,超過67%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超過77%的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2021年招生計劃都有所增長。
“雙一流”高校招生規模顯著增長,其中不乏大量增長規模在1000人以上的高校。
北京理工大學從2018年開始招生計劃數持續上漲,四年間累計增加了900人,2021年達到4900人。
東南大學近幾年的招生規模在持續增長,2021年招生計劃數達到6000人,比2017年增加了2000人。
復旦大學2017至2021年招生規模也在持續增長,2021年招生計劃數達到7500人,較2020年大幅增加1100人,較2017年增加2000人。
2.3 專業碩士研究生比例將達到三分之二
近年來,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顯著增長。自2017年起,專業碩士招生規模始終高于學術學位碩士。2019年碩士研究生招生81.1萬人,專碩招生規模達47.4萬人,占比為58.5%。2019年專業碩士研究生在校生147.4萬人,占比60.4%。2009-2019年專業碩士研究生增長情況如圖:
專業學位碩士擴大招生規模,更多集中在理工類專業。根據上海交通大學專碩招生計劃顯示,相較于2020年,2021年航空航天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等理工類學院的專碩招生占比都有大幅提高,其中航空航天學院在2020年招收專碩比例為69.3%,2021年增長到82.4%。媒體與傳播學院、外國語學院、人文學院等社科類學院的專碩占比增幅較小,甚至略有下降。
教育部公布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提出,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是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是主動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路徑,專業學位以提高實踐創新能力為目標,在適應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化、專業化、對人才需求多樣化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已成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需要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到2025年,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將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專業碩士將成為碩士層次研究生教育的主流。
2.4 博士研究生規模進一步擴大
自1981年教育部下達《關于做好1981年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決定“開始招收博士生”以來,我國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增長,目前每年招生規模已突破10萬大關,并保持繼續快速增長的趨勢。
198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數為302人,1999年至2004年為快速發展階段,年均增幅23.8%,但總體招生規模較小。2004年后進入穩步發展階段,年均增幅為3.2%。
直至2017年,博士招生規模再次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8年博士招生人數為95502人,較2017年增幅13.9%,2019年博士招生人數達到105169人,增幅為10.1%。
博士研究生教育處于國民教育頂端,擴大博士招生規模,發展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符合我國強國發展戰略,滿足提升人才儲備水平、推動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的需要。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就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十四五”時期,我們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創新體制機制,大力推進博士生統籌招生、貫通培養,使其適應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
2020年9月4日,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指出,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招生選拔機制,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領域招收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辦法。
2.4.1 專業博士加快規模擴張
2020年9月30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方案提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增設一批碩士、博士專業學位類別,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量,進一步創新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方案要求,加快發展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要擴大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規模;在確保質量的基礎上,以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教育博士專業學位為重點,增設一批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快速提升培養能力;博士研究生招生計劃向專業學位傾斜,每年常規增量專門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博士專業學位發展。
在我國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專業學位博士招生數量少,所占比例低。據統計,2009年專業學位博士招生規模為851人,所占比重僅為1.37%。2019年,專業學位博士招生規模突破一萬人,達到10386人,占比9.9%。近十年發展中,專業學位博士招生規模持續增長,但總體招生規模仍與學術學位博士差距較大。
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的招生類別為教育、工程、獸醫、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共計6個。在2018年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中,臨床醫學占比最高,為50.1%,工程占比第二,為31.2%。
專業學位博士招生規模始終低于學術學位博士,一方面是因為專業學位博士招生類別少。另外是因為大多博士生的未來目標是成為大學教師和科研人員,選擇學術學位博士更契合工作方向。為滿足產業經濟轉型、社會發展需求,我國大力推進專業型研究生教育,增加專業學位博士招生專業,未來專業學位博士招生規模會進一步擴張。
2.5 非全日制招生比例萎縮
2.5.1 高校非全日制招生計劃縮減,各專業招生完成率差異較大
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是我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近年來研究生大幅擴招的背景下,多數高校的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比例卻逐年降低。
河海大學2019年計劃招收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000人,占總招生計劃的25%,到2021年計劃招收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800人,占總招生計劃的17.6%,較2019年減少了7.4%。山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林業大學、鄭州大學的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生比例也不斷降低。
從2019年至2021年,天津大學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數量變化較小,基本在4500人左右,而非全日制碩士招生計劃從2019年1930人降到2021年1080人,比例降低了11.4%。
受報考難度及就業因素的影響,非全日制各專業招生計劃完成率呈現較大差異,熱門報考專業的招生計劃完成率更高。從北京科技大學2020年的非全招生錄取情況來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專業的報考人數都遠高于實際錄取人數,報錄比分別達到4.7:1、3.8:1、2.6:1,而物流工程與管理、電子信息的報考人數則與實際錄取人數差距不大,報錄比均為1.4:1。
2020年,江蘇大學管理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財經學院的實際錄取人數均高于招生計劃人數,而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通信工程學院則沒有完成計劃。
管理類專業在非全日制招生中報考熱度較高,基本能夠完成招生計劃,部分高校甚至可以超額完成,而理工類非全日制專業的報考熱度較低,招生計劃完成率遠低于管理類專業,缺額普遍。
2.5.2 專業碩士招生向非全日制傾斜
近年來,部分高校的專業碩士招生逐步向非全日制傾斜,部分專業學位取消了全日制招生。據南京大學招生計劃顯示,2020年新聞與傳播專業計劃招收全日制30人、非全日制30人,應用心理專業計劃招收全日制10人、非全日制30人。2021年新聞與傳播、應用心理都取消全日制招生,僅招收非全日制,分別為30人和40人。
重慶大學會計專碩在2020年計劃招收全日制45人、非全日制75人,2021年取消全日制招生,招收非全日制60人。
2.5.3 八成非全日制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受到過歧視
根據中國教育在線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非全日制研究生都因為學歷在就業過程中受到過歧視。
數據來源:中國教育在線調查
在面向招生單位的調查中顯示,52%的招生單位認為全日制的培養質量比非全日制更高,兩者差異明顯,33%認為全日制的培養質量比非全日制高,但不明顯,10%認為非全日制培養質量與全日制基本一致,5%認為非全日制培養質量比全日制高,但不明顯。也就是說有近半數招生單位認為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質量基本一致,即使有差異,也不明顯。
非全日制歧視的最大原因是非全日制質量不如全日制。但在我們的走訪中,顯然存在一些用人單位還在用2017年合并前的非全日制的尺子量今天招考合并后的非全日制的現象,并不完全了解此非全日制非彼非全日制。
顯然,國家相關部門不僅要加強政策引導,也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宣傳介紹2017年研究生招生改革后的情況,扭轉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印象。
為保證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教育部下發多條相關政策。
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國家統一下達招生計劃,考試招生執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培養質量堅持同一要求,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2020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在《關于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規定,各地及用人單位應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機會和落戶機會。
2020年11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為限制性條件。
然而執行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相同標準時間較短, 社會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認知仍有所偏差,偏見在短時間內難以完全消除。另外,作為培養單位,如何加強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質量,符合新形勢下對研究生教育質量改革的要求也至關重要。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現代化社會發展、人的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是一種提供學位教育的終身學習,應該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發揮獨特而顯著的作用。
2.6 各學科招生規模呈不同程度上漲趨勢
近三年各學科招生人數變化有所差異。從各學科招生人數來看,哲學、軍事學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呈下降趨勢,其他學科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經濟學學科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增長幅度最大,增幅為18.9%;其次是農學,增幅達9.1%;法學、工學、藝術學學科增幅都在7%左右。理學、管理學、歷史學增幅較小,在3%左右,變化趨勢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