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教育部正在實施“新工科”計劃,相信對于推動我國工程教育在新世紀的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的工程教育實際上存在文化缺失,就技術論技術,技術本身既成為學習的目的,又淪為手段和方法。僅僅從專業、技術的角度論“新”,不從文化的高度去認識,“新”的作用和意義恐怕要大為遜色。
工程能夠體現某種文化特性,欲從文化的高度認識工程教育,首先需要認識工程與技術尤其是技術本身所包含的文化要素。
從存在的角度看,有學者總結道:“技術是人類存在的方式,技術是人類自我塑造的方式,技術是世界的建構方式,技術是世界和人的邊界劃定方式。”
從時空的角度看,時間和空間與運動著的物質密切相關,任何技術或工程都與物質及其運動有關,要么技術或工程本身的表象是物質及其運動,要么技術或工程的對象是物質及其運動。更有意思的是,新技術的發展會不會使虛擬時空和現實時空的界限變得模糊?會不會改變人們的時空觀念?如增強現實(AR)技術讓人置身的空間是虛擬的還是現實的?未來的量子技術能否幫助人或物體瞬間改變存在空間?對類似的與技術相關的文化思考是不是又反過來促使科技工作者對技術、對“超世界存在”的想象力,從而導致產生偉大的、顛覆性的創新?
從系統性的角度看,在工程領域,從系統的角度、以系統的觀念去分析問題是優秀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基本素養。
從開放與分享的角度看,技術體現著開放與分享。現在正進入大數據時代,企業之間不僅是物料的交易,還需要有數據的交換。這也需要企業持開放的態度。
從互聯的角度看,互聯既是一種新的工業文化,同時也是技術。
從“去中心化”的角度看,互聯網是最大的去中心化系統,去中心化也是新工業革命時代的重要特征。工程中很多控制系統、管理系統恐怕都需要去中心化的思想。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如分布智能、群體智能等,也使得去中心化系統能夠更有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