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ne 波動的環境
著眼當下,2020年已過去四分之一,疫情的防治工作也依舊處于攻堅階段。停工停學的居家期間,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然而疫情帶來的一系列效應并沒有隨之停止,實體經濟遭受打擊,大的就業環境也并不樂觀。原本依靠營業、工資勉強收支平衡的經營商、工薪一族,在資金鏈斷裂之后,難逃窘迫;考試、開學接連推遲,消磨的是考生這一大群體的耐心,耽誤的也是所有人的時間成本。

好在一切都會過去,就像該考的試遲早會去考,該來的也終將會到來。
Two 贏在起跑線
《極限挑戰》的某一期中,有一個關于起跑線的小互動:嘉賓問學生一些問題,符合自己的,可以向前行。
問了大概六輪問題之后,有人在不斷的前行,也有人一直在最后都沒有跨出一步,這就是起跑線的差距。
這六輪問題已經把一個孩子的見識,學習資源和家庭的富裕程度都一一測試出來了。都是同樣的人,由于起跑線的差距導致了更大的差距。
211重點大學學生多出自書香門第或家境優越家庭,985出國碩博也大多數來自碩博或教授家庭。寒門難出貴子,不能否認的是原生家庭本有的認知藩籬在某種程度上隔絕了向上的可能性,并不是每個人的起跑線都一樣的,因為起點低所以只能更努力才有可能跟別人同行。
這也是為什么要建議大多數人通過考研,去尋找另一種可能。
Three 考研的真諦
2020的開端確實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89歲的巴菲特都直言未見過短期之內兩次的美股熔斷。就業難,創業艱,學歷成為了競爭當中最顯而易見的砝碼。也唯有加強自身實力,方能在大環境下以不變應萬變。能力固然可貴,但沒有學歷的敲門磚,能力也會被埋沒。
再者聚焦考研本身,同大多全國性選拔考試一樣,考研備考中需要極強的意志力,記憶力,知識脈絡梳理能力,自我控制力,以及臨考的心態把控和運氣加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千錘百煉,你的心境已經改變了。與其說考研改變命運,不如說一個習慣改變命運。一生那么長,豈是一件事就能改變的。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創作的文學作品中有這樣一段話: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寫給2021的考研備考生
疫情當下,2020研究生比例擴招18.9%,雖然今年大范圍擴招,但不代表研究生學歷貶值,研究生在我國人口比例中僅為0.6%,也就是說1000個人里,只有6個人是研究生。換個角度來講,某種程度上貶值的是一個定義人才的學歷,而不會是你自己本身的價值!加油吧,2021的考研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