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試科目
水產學概論
《水生生物學》部分
一、考查目標
水生生物學是一門以生物進化為線索、以適應水域環境為特征,系統闡述水生生物系統分類,形態結構與生命運行規律的演化過程,以及主要經濟動植物分類地位、形態特征、生活方式、生態習性、生活史以及經濟意義等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專業基礎理論課程。考生應了解水生生物學的主要名詞和基本概念,掌握水生生物分類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常見水生動植物的主要特征和開展水生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備獨立鑒定分類常見水生動、植物種類的能力,能并能靈活分析水生生物與水域環境間相互關系的應用性問題。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12分(每題3分);判斷題8分(每題1分);簡答題8分(每題4分);論述題12分(每題12分),共計40分。
2、內容結構
水生植物(40%)、水生動物(60%)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水生植物
(1)藻類:要求考生掌握藻類的定義與基本特征及細胞構造特點,藻類的經濟意義及繁殖方法;藍藻、紅藻、甲藻、褐藻、裸藻、金藻、隱藻、黃藻、硅藻、綠藻等各門常見種類的分類地位、形態特征、生態習性、生命周期、生態分布及意義。
(2)水生維管束植物:要求考生掌握水生維管束植物常見種類形態特征、分類地位及生物學特點,以及生態類群、生態分布及經濟意義。
2、水生動物
(1)水生原生動物:要求考生掌握水生原生動物的主要特點、繁殖方式及常見屬種的特征及其生活適應機制,掌握分類技能。
(2)腔腸動物:要求考生掌握腔腸動物的主要特點、繁殖方式、常見屬種的特征及生活適應機制,掌握分類技能。
(3)輪蟲動物:要求考生掌握輪蟲的主要特征、常見屬種的生活適應機制,掌握分類技能。
(4)水生環節動物:要求考生掌握水生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常見屬種的特征,掌握分類技能。
(5)水生軟體動物:要求考生掌握水生軟體動物的主要特點、生態分布、繁殖方式、常見屬種的特征、主要經濟種類的形態構造及其生態適應機制,掌握分類技能。
(6)水生節肢動物:要求考生掌握水生節肢動物的主要特點、生態分布、繁殖方式、常見屬的特征,以及主要經濟種類的形態構造與其生態適應機制,掌握分類技能。
(7)水生棘皮動物:要求考生掌握水生棘皮動物的主要特點、生態分布、繁殖方式及常見屬的特征和主要經濟種類的形態構造及其生態適應機制,掌握分類技能。
(8)毛顎動物:要求考生了解毛顎動物的主要特征、生態分布及常見種類的特征。
四、推薦書目
1、趙文 主編,水生生物學(第二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
《漁業資源與漁場學》部分
一、考查目標
漁業資源與漁場學海洋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其主要學習海洋漁業資源生物學基礎,漁業資源種群數量變動規律,繁殖保護措施以及魚類集群、洄游分布規律,魚類行為與環境的關系及海洋漁場形成原理,我國及世界漁場和資源的基本概況及該學科的研究進展動態等。為今后從事海洋漁業管理和研究工作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判斷題5分,名詞解釋5分,簡述題20分,共計30分。
2、內容結構:漁業資源生物學基礎,漁業資源種群數量變動規律,繁殖保護措施以及魚類集群、洄游分布規律(60%);魚類行為與環境的關系,海洋漁場形成原理,我國及世界漁場和資源的基本概況(40%)。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熟悉漁業資源相關的一些基本概念,漁業資源特性, 漁業資源生物學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知識。
2、熟悉魚類集群、分布、洄游的基本概念、基本類型及基本規律。
3、掌握種群數量變動的基本規律,資源繁殖保護與漁業管理的意義、內容和措施。
4、掌握海洋環境因素與魚類行為之間的關系,各種類型漁場形成的基本原理。
5、了解一些重要經濟魚類,海產動物的洄游、分布規律及其漁場、漁期,世界各海洋漁場的環境與漁業資源概況等。
四、推薦書目
1、俞存根,葉振江,韓志強 編著,漁業資源與漁場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
《水產養殖學》部分
一、考查目標
水產養殖學是一門實用技術課程,它是研究水產養殖對象、主要養殖方式、水產養殖技術措施,水生動物疾病防治等內容。重點考察學生掌握水產養殖的相關技術環節及基本技能。
二、試卷類型
1、題型結構
填空(5分)、名詞解釋(5分)、簡答題(20分),共計30分。
2、內容結構
主要水產養殖對象(25%)、水產養殖方式(25%)、水產養殖技術措施(25%)、水生動物疾病防治(25%)。
三、考試內容及要求
1、水產養殖對象
(1)主要養殖魚類
(2)主要養殖甲殼類
2、水產養殖方式
(1)池塘養殖、工廠化養殖、網箱養殖、圍攔養殖
(2) 淺海浮筏養殖、淺海底播增養殖
3、水產養殖技術措施
(1)放養的生物學技術(種類、規格、混養原理、密度、輪養)
(2)養殖池水質調節及控制措施
(3)飼料選擇和投飼技術
(4)活魚運輸技術
4、水生動物疾病防治
(1)疾病的發生和預防
(2)水生動物疾病的初步檢查和診斷
(3)常用藥物及使用方法
四、參考書目
1、申玉春 主編,魚類增養殖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2、王克行 主編,蝦蟹類增養殖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同等學力加試科目
《海洋學》
一、考查目標
海洋學主要闡述海洋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為主,要求考生了解海洋形態,熟練掌握海水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以及海水溫度、鹽度、密度的分布變化,深入理解海水各種運動,了解海洋水團、海洋環境調查、海洋開發與環境保護等,并能夠結合中國近海進行分析。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選擇或判斷或填空題(30%)、名詞解釋(20%)、簡答題(40%)、計算題(10%),共計100分。
2、內容結構
海水物理、化學性質及溫度、鹽度、密度分布變化(35%)、海水運動(45%),其他(20%)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海洋形態
海洋的劃分、海洋地形包括海岸帶、大陸邊緣和大洋底的地貌形態。
2、海水特性和水文要素的分布變化
(1)海水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海水的主要熱學性質,海水鹽度的定義,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海冰的形成和性質,海洋聲學與光學現象,海水中的溶解氧、PH值和營養鹽。
(2)海洋溫度、鹽度、密度的分布和變化
海洋的熱收支平衡方程、海洋溫度的分布與變化,海洋的水量平衡方程、海水鹽度的分布與變化,海洋密度的分布與變化。
3、海水運動
(1)海洋環流
海流的定義、表示法、成因、分類、所受的作用力,地轉流和風海流的概念及特性,大洋表層和中國近海的環流。
(2)海洋中的波動現象
波浪要素、表示法,小振幅重力波的特性,有限振幅波的特性,海洋內波的特性,開爾文波和羅斯貝波的特性,風浪和涌浪的特性,淺水區海浪的變化,中國近海的波浪。
(3)潮汐
潮汐現象、潮汐要素、潮汐類型,潮汐產生的原因,潮汐靜力理論,潮高和潮時的計算,潮汐動力理論,三種形態海區的潮汐和潮流,世界大洋近岸及中國近海的潮汐和潮流。
四、推薦書目
1、馮士筰,李鳳歧,李少菁 主編,海洋科學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普通動物學》
一、考查目標
普通動物學為水產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以研究動物的形態、習性、分類與系統演化為目的,要求考生了解動物學的概念、發展史和動物分類基礎知識,熟練掌握各類群動物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特征和生活習性,深入了解動物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的演變進化過程。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40%)、填空題(15%)、簡答題(45%),共計100分。
2、內容結構
無脊椎動物(46%)、脊索動物(54%)。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 考試范圍:
緒論;原生動物門;多細胞動物的起源;多孔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原腔動物;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門;脊索動物門;圓口綱;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哺乳綱;
2. 考試要求:
(1)動物學的基本概念;種的概念和種的命名;分類的等級;
(2)原生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原生動物的分類概括;
(3)動物的個體發育和系統發育;生物發生律
(4)海綿動物門的主要特征;海綿動物的分類概況;
(5)腔腸動物門的主要特征;腔腸動物的分類概況
(6)扁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扁形動物的分類概況;
(7)假體腔動物的共同特征;假體腔動物的分類概況;
(8)環節動物門的主要特征;環節動物的分類概況;
(9)軟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軟體動物的分類概況;
(10)節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節肢動物的分類概況;
(11)棘皮動物門的主要特征;棘皮動物的分類概況
(12)脊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脊索動物的分類;脊椎動物亞門分類概況
(13)魚綱的主要特征;魚綱的分類概況;
(14)兩棲綱的主要特征;兩棲綱的分類概況;
(15)爬行綱的主要特征;爬行綱的分類概況;
(16)鳥綱的主要特征;鳥綱的分類概況;
(17)哺乳綱的主要特征;哺乳綱的分類概況;
四、推薦書目
1、劉凌云,鄭光美 主編,普通動物學(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原文鏈接:http://yjsyzs.zjou.edu.cn/info/1016/1421.htm
以上就是“2021考研復試大綱:浙江海洋大學水產2021年研究生復試加試自命題科目考試大綱(學術學位)”的相關內容,更多考研信息,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