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機械動力工程學院 咨詢電話: 0451-86390523,高老師 0451-86390555,張老師 |
801機械設計 | ||
805傳熱學 | |||
337 工業設計工程 | 832專業綜合設計 |
001機械動力工程學院初試自命題科目大綱
《337工業設計工程》
參考書目:
《工業設計史》何人可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年1月
《工業設計方法學》簡召全主編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0年3月
《人機工程學》丁玉蘭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1年4月 第四版
《設計材料與加工工藝》江湘云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0年11月 修訂版
一、考試目的與要求
測試考生對中外設計史和設計理論的掌握程度,主要測試考生對設計發展脈絡、設計作品、代表設計師、設計風格流派、設計思潮和運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測試考生對設計思維、設計程序與設計方法的掌握程度;測試考生對人的特性、人機環境關系掌握程度;測試考生對各種材料的特性及加工工藝、新材料的運用等掌握程度。
二、試卷結構(滿分150分)
內容比例:
1.工業設計史 約60分;
2.工業設計方法論 約30分;
3.人機工程學 約30分;
4.材料與工藝 約30分;
題型比例:
1.單項選擇及填空題 約30分
2.名詞解釋題 約40分
3.簡答題 約40分
4.分析論述題 約40分
三、考試內容與要求
(一)工業設計史
考試內容
工業革命前的設計;1750—1914年的工業設計;1915—1939年的工業設計;1940年至當代的工業設計。
考試要求
1. 工業革命前的設計部分:
理解設計概念的產生和人類審美意識的發展,掌握中國及國外手工藝設計的主要特色及代表性的設計風格和特色;
理解手工藝設計向工業革命時期設計的過渡;掌握名詞解釋哥特式、巴洛克和洛可可,掌握明、清代家具的大致分類;理解產品的特點,比較之間的不同點、相同點。
2. 1750——1914年的工業設計部分:
理解18世紀的設計與商業的關系,了解工業革命初期的設計發展狀況,掌握保爾頓五金及魏德伍德的主要成就,理解兩家公司之間的相同點及不同點。理解1851年英國舉辦的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對工業設計的推動作用及產生的影響,了解18世紀中葉英國陶瓷工藝的兩大革新;
了解英美等國在工業革命時期,技術與設計是如何結合的,掌握機械化與設計的關系,掌握美國制造體系主要內容與設計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掌握美國早期的汽車設計特點以及標準化與合理化;
掌握“工藝美術運動”產生的背景及歷史意義,掌握“新藝術”運動的內涵,掌握英國建筑師帕金的設計思想、拉斯金的設計思想,了解歐洲各國新藝術的背景,掌握莫里斯的設計思想、德意志制造聯盟、芝加哥學派的設計特點,主要作品、主要人物。掌握麥金托什、貝倫斯等設計師的代表作品及其設計主張,理解法國、比利時、西班牙、蘇格蘭、奧地利、德國的新藝術發展的狀況。
3.1915——1939年的工業設計部分:
了解歐美國家的工業技術與設計的發展,掌握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設計特點與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掌握新材料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了解藝術變革與現代設計的關系,理解風格派的設計主張、掌握構成派、包豪斯、現代主義的設計主張、里特維爾德的烏德勒支住宅及吊燈的設計特點。理解科布西耶的設計思想、米斯的設計思想,了解其設計作品。掌握現代主義設計的定義、產生背景以及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發展的基本狀況,掌握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發展的狀況,了解包豪斯產生的時間、地點、背景及發展的經過,掌握魏瑪時期、德紹時期、漢斯時期、米斯時期的包豪斯設計發展情況,掌握包豪斯設計的特點、格羅皮烏斯的主要設計成就、包豪斯教學理念對現代設計教育的深遠影響;
了解 20世紀20~30年代的流行風格,藝術裝飾風格的起源和特點,掌握流線型風格的特點及其主要代表作品,掌握斯堪的納維亞風格的特點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了解職業設計師的發展過程,以及當中出現的優秀設計師的設計思想及案例,熟悉美國工業設計的職業化特點,掌握自由設計師羅維的主要設計成就。
4.1940年至當代的工業設計部分:
了解促進戰后設計發展的背景因素,美國商業性設計的發展背景和概況,掌握設計上的“有計劃的廢止制度”,掌握“流線型”設計的特點,掌握現代斯堪的納維亞設計、戰后意大利設計的發展特點及其風格與個性。掌握“無名性”設計、國際主義風格、高技術風格、波普風格、解構主義、綠色設計等;
掌握德國、荷蘭、西班牙、瑞士、美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日本、意大利、法國和英國現代設計發展的概況,掌握德國、荷蘭、西班牙、瑞士、美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日本、意大利、法國和英國現代設計的經典設計,理解戰后日本設計發展的因素,掌握日本現代工業設計的特征,理解意大利現代設計的文化因素,了解國際主義設計運動衰退的原因,掌握后現代主義建筑運動,理解后現代主義時期的產品設計;
掌握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工業設計的關系,美國信息時代的工業設計狀況,日本信息時代的工業設計狀況。
(二)工業設計方法論
考試內容
功能論設計思想,商品化設計思想,人性化設計觀念,設計思維的形成與創意培養,設計的流程與資料分析,設計程序與方法及具體應用,設計評價。
考試要求
1.掌握功能論設計思想的定義和特點,商品化設計思想和人性化設計觀念的主要設計原則;
2.掌握設計原則,程序模式,熟知各類設計方法論及設計方法的制定標準;
3.了解思維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思維的基本類型;
4.掌握創造性思維的過程與形式,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創造性思維的形式;
5.掌握設計思維過程、設計思維的方法;
6.掌握設計調查的定義與調查方法與設計評價的定義和評價的方法及特點。
(三)人機工程學
考試內容
人機工程學概論及人機工程發展新趨勢;人體測量與數據應用,人體感知與運動特征,人的心理與行為特征;人機的信息界面設計,作業姿勢與動作設計,作業崗位與空間設計;事故分析與安全設計,機電裝備、交通工具、電子通訊、坐椅、工具等人機設計。
考試要求
1.掌握人機工程學的命名及定義,人機工程學的研究內容與方法,人機工程學與工業設計的關系,人機工程學的發展趨勢;
2.掌握人體測量的基本知識及先進的人體測試方法,人體測試數據處理方法及數據應用;
3.掌握人的認知基本特性,人的視覺與其他感覺機能及特性,神經系統機能及其特征,人的信息處理系統,人的運動系統的機能及特性,人的施力與運動輸出特性。
4.掌握人體生物力學設計準則,在產品人機界面設計中人的因素的考慮及人機關系的協調,顯示裝置(界面)設計的應用原則,操縱裝置(界面)設計的基本原則。
5.掌握運動范圍與操縱器布置、操縱器編碼、操控相容性等知識,進行操縱器、作業(工作)空間等對象的人機學設計;
6.掌握作業姿勢與人體機能關系,作業姿勢與設計原則,作業姿勢的設計要點,了解人的失誤行為,人的失誤行為的主要原因,掌握人的失誤事故模型,安全、防護裝置設計的應用。
7.了解人機工程學在設計領域的新發展。能靈活應用人機工程學原理,進行機電裝備、交通工具、電子通訊、座椅、手持式工具等產品設計中的人機界面設計問題。
(四)設計材料與加工工藝
考試內容:
材料感覺特性及運用;綠色設計材料;設計材料的分類及特點,成型工藝、裝飾工藝的種類及應用;產品設計中材料的選擇與開發,材料體驗與表現。
考試要求
1、理解材料感覺特性的概念,掌握其內容范疇;
2、設計材料的美感通過哪些內容來體現?
3、了解綠色材料的概念,掌握綠色材料的基本特征,知道典型綠色材料的種類;
4、掌握金屬、高分子、木材、無機非金屬、復合材料的分類方法,掌握典型設計材料的性能特點
5、掌握金屬、塑料的成型工藝及裝飾工藝;
6、掌握設計材料的選用原則,了解影響材料選擇的基本因素;
7、復合材料的開發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8、掌握材料感覺特性的測定方法。
三、考試內容與要求
(一)工業設計史
考試內容
工業革命前的設計;1750—1914年的工業設計;1915—1939年的工業設計;1940年至當代的工業設計。
考試要求
1. 工業革命前的設計部分:
理解設計概念的產生和人類審美意識的發展,掌握中國及國外手工藝設計的主要特色及代表性的設計風格和特色;
理解手工藝設計向工業革命時期設計的過渡;掌握名詞解釋哥特式、巴洛克和洛可可,掌握明、清代家具的大致分類;理解產品的特點,比較之間的不同點、相同點。
2. 1750——1914年的工業設計部分:
理解18世紀的設計與商業的關系,了解工業革命初期的設計發展狀況,掌握保爾頓五金及魏德伍德的主要成就,理解兩家公司之間的相同點及不同點。理解1851年英國舉辦的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對工業設計的推動作用及產生的影響,了解18世紀中葉英國陶瓷工藝的兩大革新;
了解英美等國在工業革命時期,技術與設計是如何結合的,掌握機械化與設計的關系,掌握美國制造體系主要內容與設計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掌握美國早期的汽車設計特點以及標準化與合理化;
掌握“工藝美術運動”產生的背景及歷史意義,掌握“新藝術”運動的內涵,掌握英國建筑師帕金的設計思想、拉斯金的設計思想,了解歐洲各國新藝術的背景,掌握莫里斯的設計思想、德意志制造聯盟、芝加哥學派的設計特點,主要作品、主要人物。掌握麥金托什、貝倫斯等設計師的代表作品及其設計主張,理解法國、比利時、西班牙、蘇格蘭、奧地利、德國的新藝術發展的狀況。
1915——1939年的工業設計部分:
了解歐美國家的工業技術與設計的發展,掌握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設計特點與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掌握新材料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了解藝術變革與現代設計的關系,理解風格派的設計主張、掌握構成派、包豪斯、現代主義的設計主張、里特維爾德的烏德勒支住宅及吊燈的設計特點。理解科布西耶的設計思想、米斯的設計思想,了解其設計作品。掌握現代主義設計的定義、產生背景以及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發展的基本狀況,掌握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發展的狀況,了解包豪斯產生的時間、地點、背景及發展的經過,掌握魏瑪時期、德紹時期、漢斯時期、米斯時期的包豪斯設計發展情況,掌握包豪斯設計的特點、格羅皮烏斯的主要設計成就、包豪斯教學理念對現代設計教育的深遠影響;
了解 20世紀20~30年代的流行風格,藝術裝飾風格的起源和特點,掌握流線型風格的特點及其主要代表作品,掌握斯堪的納維亞風格的特點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了解職業設計師的發展過程,以及當中出現的優秀設計師的設計思想及案例,熟悉美國工業設計的職業化特點,掌握自由設計師羅維的主要設計成就。
1940年至當代的工業設計部分:
了解促進戰后設計發展的背景因素,美國商業性設計的發展背景和概況,掌握設計上的“有計劃的廢止制度”,掌握“流線型”設計的特點,掌握現代斯堪的納維亞設計、戰后意大利設計的發展特點及其風格與個性。掌握“無名性”設計、國際主義風格、高技術風格、波普風格、解構主義、綠色設計等;
掌握德國、荷蘭、西班牙、瑞士、美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日本、意大利、法國和英國現代設計發展的概況,掌握德國、荷蘭、西班牙、瑞士、美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日本、意大利、法國和英國現代設計的經典設計,理解戰后日本設計發展的因素,掌握日本現代工業設計的特征,理解意大利現代設計的文化因素,了解國際主義設計運動衰退的原因,掌握后現代主義建筑運動,理解后現代主義時期的產品設計;
掌握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工業設計的關系,美國信息時代的工業設計狀況,日本信息時代的工業設計狀況。
(二)工業設計方法論
考試內容
功能論設計思想,商品化設計思想,人性化設計觀念,設計思維的形成與創意培養,設計的流程與資料分析,設計程序與方法及具體應用,設計評價。
考試要求
1.掌握功能論設計思想的定義和特點,商品化設計思想和人性化設計觀念的主要設計原則;
2.掌握設計原則,程序模式,熟知各類設計方法論及設計方法的制定標準;
3.了解思維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思維的基本類型;
4.掌握創造性思維的過程與形式,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創造性思維的形式;
5.掌握設計思維過程、設計思維的方法;
6.掌握設計調查的定義與調查方法與設計評價的定義和評價的方法及特點。
(三)人機工程學
考試內容
人機工程學概論及人機工程發展新趨勢;人體測量與數據應用,人體感知與運動特征,人的心理與行為特征;人機的信息界面設計,作業姿勢與動作設計,作業崗位與空間設計;事故分析與安全設計,機電裝備、交通工具、電子通訊、坐椅、工具等人機設計。
考試要求
1.掌握人機工程學的命名及定義,人機工程學的研究內容與方法,人機工程學與工業設計的關系,人機工程學的發展趨勢;
2.掌握人體測量的基本知識及先進的人體測試方法,人體測試數據處理方法及數據應用;
3.掌握人的認知基本特性,人的視覺與其他感覺機能及特性,神經系統機能及其特征,人的信息處理系統,人的運動系統的機能及特性,人的施力與運動輸出特性。
4.掌握人體生物力學設計準則,在產品人機界面設計中人的因素的考慮及人機關系的協調,顯示裝置(界面)設計的應用原則,操縱裝置(界面)設計的基本原則。
5.掌握運動范圍與操縱器布置、操縱器編碼、操控相容性等知識,進行操縱器、作業(工作)空間等對象的人機學設計;
6.掌握作業姿勢與人體機能關系,作業姿勢與設計原則,作業姿勢的設計要點,了解人的失誤行為,人的失誤行為的主要原因,掌握人的失誤事故模型,安全、防護裝置設計的應用。
7.了解人機工程學在設計領域的新發展。能靈活應用人機工程學原理,進行機電裝備、交通工具、電子通訊、座椅、手持式工具等產品設計中的人機界面設計問題。
(四)設計材料與加工工藝
考試內容:
材料感覺特性及運用;綠色設計材料;設計材料的分類及特點,成型工藝、裝飾工藝的種類及應用;產品設計中材料的選擇與開發,材料體驗與表現。
考試要求
理解材料感覺特性的概念,掌握其內容范疇;
設計材料的美感通過哪些內容來體現?
了解綠色材料的概念,掌握綠色材料的基本特征,知道典型綠色材料的種類;
掌握金屬、高分子、木材、無機非金屬、復合材料的分類方法,掌握典型設計材料的性能特點
掌握金屬、塑料的成型工藝及裝飾工藝;
掌握設計材料的選用原則,了解影響材料選擇的基本因素;
復合材料的開發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掌握材料感覺特性的測定方法。
《801機械設計》
參考書目:
《機械設計》(第二版)于惠力 向敬忠 張春宜 科學出版社 2013..5
《機械設計學習指導》(第二版) 于惠力 潘承怡 馮新敏 向敬忠 科學出版社 2013.8
注:考試允許攜帶無存儲功能的科學型計算器,相關的簡單制圖用具。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考試目的與要求
測試考生掌握機械設計的基礎知識、通用零部件的基本設計理論和設計方法,典型機械零件的實驗方法,以及對常用機械零部件分析和設計的能力。考生應掌握現代工程制圖、工程力學、工程材料與熱成形技術、機械精度設計及檢測基礎、機械原理等基礎課程在機械設計中的應用,以及機械設計的基本設計理論和設計方法,并具備分析解決機械工程實際問題及對常用機械零部件進行設計的能力。
四、試卷結構
(一)內容比例:
機械設計基礎知識及基本概念 約80分
螺紋連接分析計算 約15分
常用傳動受力分析及計算 約15分
軸系零部件結構分析 約10分
滾動軸承壽命計算、不完全液體滑動軸承承載能力計算 約20分
常用零部件結構或強度分析及計算 約10分
(二)題型比例:
1.單項選擇題 約20分
2.填空題 約20分
3.簡答題 約20分
4.判斷題 約20分
5.計算題 約40分
6.分析題 約30分
五、考試內容與要求
(一)機械設計概論
考試內容
機器的基本組成;機械零件設計的一般步驟;機械零件設計時應滿足的基本要求及主要設計準則;摩擦、磨損、潤滑的基礎知識;零件的疲勞強度;機械制造中常用的材料;影響鋼材力學性能的主要因素。
考試要求
1.基本概念:機器的基本組成,機器和機構、零件和構件的概念及區別,變應力,機械零件主要失效形式及設計準則,影響機械零件疲勞強度的主要因素,接觸應力的基本概念,摩擦、磨損分類、潤滑劑的評定指標,減輕磨損的途徑,機械制造中常用的材料,影響鋼材力學性能的主要因素,機械設計中的標準化,等。
2.接觸應力的赫茲公式。
3.復合應力狀態時安全系數計算。
4.動壓油膜形成的基本條件。
(二)連接
考試內容
螺紋參數;螺旋副的效率、自鎖;螺紋連接的類型;螺栓的性能等級;螺紋聯接的預緊和防松方法;螺栓鏈接的強度計算;螺栓組連接的受力分析及強度計算;提高螺紋聯接強度的主要措施;螺旋傳動的類型和應用;鍵聯接的類型及應用;平鍵聯接的強度計算;花鍵聯接類型及應用;銷聯接類型、特點、應用;過盈聯接及型面聯接。
考試要求
1. 基本概念:螺紋類型及應用;螺紋的主要參數;螺栓的性能等級與屈服極限、強度極限的關系;自鎖現象和自鎖條件;螺紋連接類型及區別;防松方法及措施;提高螺紋聯接強度的主要措施;螺旋傳動的類型和應用;鍵、銷類型及特點;鍵的設計過程,等。
2. 螺栓組連接的結構設計及受力分析。
3. 螺栓連接的強度計算。
(三)帶傳動
考試內容
帶的類型及應用;V帶傳動的特點;帶傳動的工況分析;V帶傳動的失效形式、設計準則及設計方法;帶傳動的張緊方法。
考試要求
1. 基本概念:帶傳動特點,V帶型號,帶輪類型,影響帶傳動能力的主要因素,帶上應力分布狀況,最大應力的位置及組成,彈性滑動和打滑的概念及區別,失效形式及設計準則,帶傳動的張緊措施,等。
2. 帶傳動的工作情況分析。
3. V帶傳動設計的參數選擇。
(四)鏈傳動
考試內容
鏈傳動的特點和應用;傳動鏈和鏈輪;鏈傳動運動特性;參數選擇;鏈傳動的主要失效形式。
考試要求
1. 基本概念:鏈傳動的特點和應用,鏈傳動運動特性,鏈傳動的主要失效形式,等。
2. 鏈傳動的受力分析。
3. 鏈傳動設計的參數選擇。
(五)齒輪傳動
考試內容
齒輪機構的基礎知識;齒輪傳動的分類及應用;齒輪的失效形式;齒輪的材料及傳動精度;齒輪傳動的受力分析;齒輪傳動的強度分析;齒輪結構及其傳動的潤滑。
考試要求
1. 基本概念:齒輪傳動的主要參數,齒輪傳動的正確嚙合條件,齒輪傳動的分類,常見的失效形式,齒輪傳動的設計準則,影響接觸、彎曲疲勞強度的主要因素,齒輪結構形式,等。
2. 齒輪機構的幾何參數計算。
3.齒輪傳動的受力分析及計算。
4. 齒輪傳動設計的強度分析及參數選擇。
(六)蝸桿傳動
考試內容
蝸桿傳動的特點和類型;蝸桿傳動的主要幾何參數;蝸桿傳動的失效形式和設計準則;蝸桿傳動的受力分析;蝸桿傳動的強度分析;蝸桿傳動的潤滑;熱平衡分析。
考試要求
1. 基本概念:蝸桿傳動特點,中間平面,蝸桿傳動主要幾何參數,正確嚙合條件,蝸桿傳動的失效形式,熱平衡,等。
2. 蝸桿傳動的受力分析。
3.蝸桿傳動設計的強度分析及參數選擇。
4. 蝸桿傳動的熱平衡分析。
(七)軸
考試內容
軸的功用及類型;常用的材料;軸結構設計;軸的強度計算;提高軸強度、剛度的措施。
考試要求
1.基本概念:軸的功用,心軸、轉軸、傳動軸,定位與固定的概念、區別及聯系,軸上零件常用的周向、軸向固定方法,軸的結構工藝性,提高軸強度、剛度的措施,等。
2.按許用切應力估算軸的基本直徑。
3. 軸的結構設計。
4. 軸的強度計算。
(八)滑動軸承
考試內容
摩擦的幾種狀態,滑動軸承結構及軸承材料,不完全液體潤滑軸承的計算,液體動壓潤滑的基本方程------雷諾方程;
動壓油膜形成的原理,液體動力潤滑軸承的基本參數。
考試要求
1. 基本概念:不完全液體潤滑軸承的設計準則,形成動壓油膜的必要條件,液體動力潤滑軸承的固定參數(半徑間隙、相對間隙、寬徑比等)、動態參數(偏心距、偏心率、最小油膜厚度、偏位角等),承載能力和索氏數,摩擦特性系數,熱平衡分析,等。
2. 不完全液體潤滑軸承的計算。
(九)滾動軸承
考試內容
滾動軸承的類型及特點;滾動軸承的代號;滾動軸承的失效形式及選擇計算;滾動軸承的組合設計。
考試要求
1. 基本概念:滾動軸承的主要類型及特點,滾動軸承的代號,主要失效形式及設計準則,基本額定壽命,基本額定動載荷,當量動載荷,派生軸向力,軸承的固定方式,軸承的配合制式,潤滑劑選取原則,密封分類,等。
2. 滾動軸承的承載能力計算和壽命計算。
3.滾動軸承的組合結構設計。
(十)聯軸器、離合器
考試內容
聯軸器、離合器的類型及應用;各類聯軸器、離合器的結構及工作原理。
考試要求
1. 基本概念:聯軸器的分類,兩軸相對位置和相對位移,剛性聯軸器、無彈性元件撓性聯軸器(剛性可移式聯軸器)、彈性元件撓性聯軸器的特點及應用,離合器的類型及應用,等。
2.聯軸器、離合器的結構及工作原理。
《805傳熱學》
參考書目:
《傳熱學》(第四版)楊世銘,陶文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一、考試目的與要求
測試考生掌握熱現象的特點和傳熱過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考查考生對傳熱問題分析和處理的能力。考生應掌握傳熱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求解方法,初步具備進行傳熱過程求解和換熱器設計的能力。
二、試卷結構(滿分150分)
內容比例:
基本概念及定律 約20%
導熱問題 約20%
對流問題 約20%
輻射問題 約20%
傳熱過程與換熱器 約20%
題型比例:
1.解釋概念 約20分
2.簡答題 約20分
3.計算題 約80分
4.分析題 約30分
三、考試內容與要求
(一)緒論
考試內容:
傳熱學的定義;傳熱的條件;熱流量和熱流密度的概念;熱量傳遞的三種基本方式及定義;傳熱問題的分類;傳熱問題的求解方式;熱阻的概念和熱阻疊加原則。
考試要求:
1. 掌握基本概念:傳熱學、熱傳導、熱對流和對流換熱、輻射和輻射換熱、傳熱過程、熱阻等。
2. 掌握熱量傳遞的三種基本方式。
3. 了解和傳熱的條件和傳熱問題的求解方式。
4. 掌握熱阻的疊加原理及應用。
(二)穩態熱傳導
考試內容:
傅里葉定律;導熱系數的定義式及特點;溫度場、等溫線、溫度梯度、導溫系數的概念;導熱微分方程式及定解條件;幾種典型幾何形狀物體的穩態導熱求解方法。
考試要求:
1. 掌握傅里葉定律的表示形式及應用條件。
2. 了解導熱微分方程的推導過程,掌握單值性條件的分類。
3. 掌握導熱系數、導溫系數的概念。
4. 掌握平壁導熱和圓筒壁穩態導熱求解過程和溫度分布。
5. 了解肋片和球壁穩態導熱的求解方法和溫度分布。
6. 掌握溫度場、等溫線、溫度梯度的概念。
7. 了解變截面、變導熱系數導熱問題的求解方法。
8、掌握用導熱微分方程的簡化形式進行穩態導熱問題求解方法。
(三)非穩態熱熱導
考試內容:
非穩態導熱過程的特點;集中參數法的概念和應用;非穩態導熱的求解; Bi數、Fo數的表達式與物理意義。
考試要求:
1. 掌握非穩態導熱的概念和分類。
2. 了解非穩態導熱的特點。
3. 掌握一維非穩態導熱問題數學描寫和求解方法。
4. 掌握 Bi數、Fo數的表達式及物理意義。
5. 掌握集中參數法的概念和應用。
(四)熱傳導問題的數值解法
考試內容:
熱傳導問題數值解法的基本思想;穩態導熱問題數值解法的數學描寫;區域離散的概念;單元體、節點、網格的概念;離散方程的建立方法;代數方程的求解方法;非穩態導熱的數值解法。
考試要求:
1. 了解數值解法的本質和求解步驟。
2. 了解穩態、非穩態導熱問題數值解法的數學描寫。
3. 了解區域離散的概念。
4. 掌握單元體、節點、網格的概念。
5. 掌握用熱平衡方法建立邊界節點、邊界角點和內部節點的有限差分方程的方法。
(五)對流傳熱的理論基礎
考試內容:
對流換熱的分類、主要特點和研究方法;對流換熱微分方程組;牛頓冷卻公式的表示方法;表面傳熱系數的概念、定義式和影響因素; 流動邊界層和熱邊界層的概念;對流換熱過程微分方程式;特征數和特征方程;對流換熱問題的數學描寫;比擬理論的應用。
考試要求:
1. 了解對流換熱的分類、主要特點和研究方法。
2. 了解對流換熱微分方程組。
3. 掌握對流換熱問題的求解條件及分類。
4. 掌握牛頓冷卻公式的表示方法。
5. 掌握表面傳熱系數的概念和影響因素。
6.了解流動邊界層和熱邊界層的概念。
7.掌握對流換熱過程微分方程式。
8.掌握Re、Pr、Nu、Gr、St數的定義式和物理意義。
9.了解比擬理論的應用。
(六)單相對流傳熱的實驗關聯式
考試內容:
相似原理與量綱分析法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同類現象的概念;傳熱問題的基本量綱;單相對流換熱的準則函數式;特征長度、定性溫度和特征速度的概念; 管槽內強迫對流換熱的實驗關聯式、邊界條件、修正條件和表面傳熱系數的變化規律;外部流動強迫對流換熱的實驗關聯式、定性溫度、表面傳熱系數的變化規律;自然對流換熱的準則函數式和實驗關聯式、特征長度和定性溫度;Gr數的定義式和物理意義;自然對流換熱的分類。
考試要求:
1. 了解相似原理和量綱分析法的實質。
2. 掌握同類現象的概念。
3. 掌握對流換熱問題的基本量綱。
4. 掌握單相對流換熱問題的準則函數式。
5. 掌握特征長度、定性溫度和特征速度的概念及在準則方程應用時的具體表達形式。
6.了解管槽內強迫對流換熱的實驗關聯式及邊界條件和修正條件。
7.掌握管槽內強迫對流換熱時表面傳熱系數的變化規律。
8.了解外部流動強迫對流換熱的實驗關聯式和定性溫度,掌握表面傳熱系數的變化規律。
9.了解自然對流換熱的實驗關聯式、特征長度和定性溫度。
10.掌握自然對流換熱的準則函數式、Gr數的定義式和物理意義。
11.了解自然對流換熱的分類。
12.數量掌握用給定的實驗關聯式進行對流換熱問題的計算。
(七)相變對流傳熱
考試內容:
凝結換熱的特點及分類;影響凝結換熱的因素;努塞爾凝結換熱理論解的假設和求解過程;沸騰換熱的特點及分類;大容器飽和沸騰的實驗曲線和分區;影響沸騰換熱的因素。
考試要求:
1. 了解凝結換熱的分類、特點和影響因素。
2. 了解努塞爾凝結換熱理論解的推導過程。
3. 了解沸騰換熱的特點、分類及影響因素。
4. 掌握大容器飽和沸騰的實驗曲線和分區。
(八)熱輻射基本定律和輻射特性
考試內容:
熱輻射的基本概念和特點;熱輻射區別于導熱和對流的特點;熱射線的波譜特性;太陽輻射和實際物體輻射的波譜范圍;吸收比、反射比和穿透比的概念;黑體、白體、透明體的概念;黑體輻射基本性質;輻射力、光譜輻射力的概念;四次方定律、普朗克定律、維恩位移定律和蘭貝特定律;立體角和定向輻射強度的概念;實際物體的輻射力(本身輻射)、實際物體的光譜輻射力、黑度的概念和定義式;影響實際物體表面黑度的因素;光譜吸收比的概念;選擇性吸收和溫室效應;灰體的概念;基爾霍夫定律;漫射表面的概念。
考試要求:
1. 了解熱輻射的本質和特點。
2. 掌握熱輻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3. 掌握黑體輻射和實際物體輻射的本質區別。
4. 了解熱輻射的波譜特性,掌握太陽輻射和實際物體輻射的波譜范圍。
5. 了解物體表面輻射、反射和吸收的關系。
6. 了解實際物體對輻射的選擇性吸收特性,能夠解釋溫室效應。
7. 掌握黑體和灰體的概念即在輻射換熱過程中的應用。
(九)輻射傳熱的計算
考試內容:
角系數的定義和計算假設條件;角系數的性質;角系數的計算公式;投入輻射和有效輻射的概念;系統黑度的概念;兩個漫灰表面組成的封閉腔的輻射傳熱計算公式;表面熱阻和空間熱阻的公式;等效熱阻網絡圖的畫法;重輻射面的概念及在網絡圖中的表示形式;表面凈輻射傳熱量的概念和計算公式;氣體輻射的特點;輻射強化和削弱的方法;輻射傳熱系數的概念和計算公式。
考試要求:
1. 了解物體間輻射傳熱的機理。
2. 掌握角系數的概念、性質和計算方法。
3. 掌握表面熱阻和空間熱阻的概念,能夠計算物體表面凈輻射傳熱量。
4. 掌握等效熱阻網絡圖的畫法,能夠熟練計算物體間的輻射傳熱量。
5. 了解氣體輻射的特點。
6. 掌握輻射強化和削弱的方法。
7. 了解綜合傳熱問題的處理方法。
(十)傳熱過程分析與換熱器的熱計算
考試內容:
通過平壁、圓筒壁、肋壁的傳熱過程計算公式;傳熱系數的計算公式;肋效率、肋面總效率和肋化系數的概念和定義式;臨界絕緣直徑的概念及應用;換熱器的分類;間壁式換熱器的主要型式;提高換熱器緊湊性的途徑;傳熱方程式和熱平衡方程式;順流和逆流的平均溫差(壓)表達式及數量關系;交叉流的平均溫壓公式;間壁式換熱器的兩種設計方法和步驟;換熱器的污垢熱阻和傳熱系數表達式;強化傳熱的方法;隔熱保溫技術。
考試要求:
1. 了解傳熱過程的構成,掌握典型結構傳熱過程的傳熱系數和傳熱量的計算方法。
2. 掌握肋壁傳熱過程的特點和計算方法。
3. 掌握臨界絕緣直徑的概念及應用。
4. 了解換熱器的分類。
5. 掌握順流和逆流的平均溫差(壓)表達形式,了解交叉流的平均溫壓處理方法。
6. 了解平均溫壓法和效能—單元數法的設計步驟。
7. 掌握換熱器的污垢熱阻和傳熱系數表達式。
8. 了解傳熱過程強化和削弱的方法。
9. 掌握傳熱方程式和熱平衡方程式的表達方式,能熟練進行換熱器的計算。
四、備注
1. 需使用不帶記憶功能的科學計算器。
2. 計算用的圖表數據需要時會在考題中給出。
3. 對流部分的實驗關聯式需要時會在考題中給出。
4. 大綱中提到的其它定義式、公式、定律表達式需熟練掌握。
5. 不得用鉛筆、紅顏色字跡答題。
《832專業綜合設計》
參考書目:
《工業設計史》何人可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年1月
《工業設計方法學》簡召全主編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0年3月
《人機工程學》丁玉蘭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1年4月 第四版
《設計材料與加工工藝》江湘云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0年11月 修訂版
一、考試目的與要求
1、考核學生對產品設計程序和設計方法的掌握和運用能力。
2、考核學生設計創新能力。
3、考核學生的設計表達技能
4、考核學生對設計評價的形式和內容掌握和運用能力。
5、考核學生設計工程知識掌握運用水平。
要求學生有能力對給定的設計命題,正確運用設計程序和方法,運用設計素描、手繪效果圖等表達技能,進行草方案設計、方案設計、繪出三視圖、爆炸圖。要求設計方案創新點突出、人機關系合理、材料工藝可行、美觀好用,并且對設計進行專業、全面、正確的設計評價。
二、試卷結構(滿分150分)
自命題設計 150分
比例:
1.創意 約30分
2.設計表達 約40分
3.設計方案 約80分
三、考試內容與要求
考試內容:在給出的限定條件內,進行自命題設計,或對指定的產品進行創新設計。
考試要求:
1.擬定產品名稱:是否熟悉設計對象,能夠有一定的發現問題能力,是否對設計前沿熱點和發展趨勢有了解;
2.2. 至少畫出3個以上的構思草圖,體現出:手繪水平、創意新穎、解決問題能力;
3.運用設計方法,對產品功能、結構、色彩、人機、材料、制造加工工藝等分析、評價能力;
4.選出其中一個方案,將其表現成效果圖:效果圖表現能力,色彩設計能力,細部設計能力,功能合理;
5. 用簡練的文字表達出該方案的立意及說明:文字撰寫能力,設計理解能力,專業術語掌握水平。
四、備注
需自備草圖、效果圖繪制工具。
原文標題:哈爾濱理工大學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原文鏈接:http://graduate.hrbust.edu.cn/info/1243/3764.htm
以上就是研線網小編整理“2021考研大綱:哈爾濱理工大學001機械動力工程學院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自命題科目大綱及參考書目”的全部內容,更多考研大綱信息,請持續關注研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