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的背景
眾所周知,中美是天然的貿易伙伴,在許多方面優勢互補:中國勞動力豐富,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美國的資本、技術、土地優勢明顯。經過四十年的發展,中美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伙伴,有每年6000億美元的貿易額,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對雙邊貿易關系。正因為中美之間有著巨大的利益關聯,所以中美間自由通暢的貿易往來會給兩國的經濟、人民帶來巨大利益。
在中美貿易逐漸擴大的同時,特朗普政府的思想觀點卻仍然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他們沒有認識到中美貿易的重要性和中美間的巨大利益關聯,一意孤行地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甚至認為當前世界貿易組織(WTO)主導的國際貿易規則對美國不利,將美國貿易逆差的產生歸因于貿易伙伴,除了中國,還有印度、加拿大、歐洲等經濟體。于是美國計劃在貿易方面全面出擊,敲打貿易伙伴,以達到美國貿易的再平衡。
此前,美國利用反傾銷、反補貼等條款對中國輸美產品進行限制;以“國家安全”名義對中國、日本、歐盟等國出口到美國的鋼鐵、鋁制品進行所謂的“232”條款調查,對進口鋼鋁制品征收額外關稅。最近公布的“301”調查報告則對中國開出了對來自中國的500億美元進口產品征收25%的懲罰性關稅,標志著中美貿易沖突達到新的高潮。
?中美貿易戰爆發的原因
1.內政矛盾轉移說
有一種說法認為,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目的,一來是為了貿易保護,二來也是為了轉嫁美國國內的矛盾。今年是美國重要的中期選舉年,在年底會對國會進行改選,中期選舉關系到共和黨多數席位的維持;而大多數人預測共和黨將會席位不保,特朗普很可能成為“跛腳”總統,政策實行將會遭到國會民主黨的掣肘。
因此,這次選舉對于特朗普意義重大。此外,特朗普本人由于“通俄門”、“臉書門”以及個人丑聞等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隨著調查的深入進行,越來越多的證據被發現,一旦結果成立,特朗普將面對被彈劾的風險,因此,特朗普此舉也有制造國際危機,轉嫁矛盾,轉移國內注意力的企圖。
特朗普正在身邊組建一個越來越保守的班子。前駐聯合國大使、鷹派人物博爾頓可能成為特朗普未來的國際安全顧問。美國本土也覺得這種做法很危險,認為博爾頓等人有可能將美國再次帶入戰爭危機中。
在2016年大選的時候,特朗普曾經在搖擺州對選民做出承諾,上臺后解決貿易逆差問題,將轉移到海外的工作帶回美國,于是中國首當其沖。特朗普希望能夠通過炒作中國的“經濟侵略”,鞏固在搖擺州選民心目中的地位。
2.中國威脅說
有人說中美貿易戰的爆發,中國也有相當的責任,尤其是最近在上海成立的原油期貨,有人認為這在根本上挑戰了美元霸權,成為美對華貿易戰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國的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快速上升,與美國的差距逐漸縮小,這使美國權力精英感到不安。有人預計,2030年前后,中國的GDP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除此之外,中國的政治體制也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中國的對外政策雄心勃勃,大有取代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的架勢,這些都使美國感到不安。
除此以外,美國還指責中國的產業政策,主要針對“中國制造2025”計劃。這一計劃是中國政府促進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制造業和互聯網結合的重要舉措,著力點在十大新興產業,比如人工智能新材料、機器人等美國的傳統優勢產業——美國擔心該計劃使中國在技術、制造水平上超過美國,同時也擔心導致相關產業的產能過剩,造成價格扭曲。
另外,中國石油期貨的上市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美國在財政、金融雙赤字的條件下,依然能夠維持進口和美元的金融地位,與美元霸權有很大關系。
美元的支撐主要與石油掛鉤,但隨著美國能源自主率的提高,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能源最大的進口國,在石油定價方面的話語權在逐漸增加。在這個背景下,中國適時地推出了石油期貨,以推動石油交易的去美元化,擴大人民幣在石油交易中的使用比例。如果越來越多的國家用人民幣來交易,人民幣石油期貨的出現對美國的貨幣霸權可能產生巨大沖擊,美國人較為敏感。
3.其他原因
兩國貿易戰的爆發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解釋:
第一,我們需要站在時代大背景下看待此次貿易戰爆發。中國經濟自從改革開放、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發展迅速。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世界范圍內的力量對比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美國感到自己的霸權地位受到挑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再去理解兩國間不同程度、不同領域的摩擦,包括貿易摩擦就更加容易了。
第二,美國精英階層對中國國內政治發展與政策調整存在“誤讀”,影響了他們對兩國關系的看法。中共十九大與今年的“兩會”上,中國對黨與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些美國政客認為,當初允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一個錯誤:中國入世獲得了實際的經濟好處,卻沒有發生美國本來預期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和平演變。
美國精英階層對此表示失望,并認為如今中美雙方在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方面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中國對于美國的威脅也變得更大、更實際,因此,美國必須采取行動,包括打貿易戰的方式,減緩中國技術與經濟的升級與發展。
美國一些人未能理解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關鍵”階段,需要集中更多的政治力量解決現存的很多問題,特別是環境保護、減貧與經濟轉型等都需要強有力的體制加以保證。以最近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為例,機構的精簡、裁撤與合并可以更好地服務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政府體制改革有助于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美國方面對于所謂的中國“國家資本主義”做法持不認同態度。美國方面認為,中國的產業政策會導致對于美國企業的不公。在具體的經貿利益分配上,中國的企業追趕很快,在一些新型的領域和關鍵技術上,中國發展得也很快,從而使美國感受到了越來越多來自中國方面的挑戰。
?中國未來的反制措施
中國政府在美方發動貿易戰后迅速做出了回應,目前已經公布了與美方制裁相當規模的反制措施。對于未來中國方面可能采取的更多反制措施,。
中方并不想打貿易戰,中國政府的反制措施更多是希望通過公布清單促使美國的各利益集團行動起來。受到貿易戰影響的各利益集團會集體向特朗普政府施壓,以迫使特朗普政府停止對華貿易戰。
中國方面的強硬舉措對解決當前局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過,貿易戰也有可能會因為美方的原因進一步升級。如果美國方面堅持與中方把貿易戰進行到底或開價過高,極有可能導致更多的制裁與反制措施,比如擴大到國債等領域。
其實,如果中美雙方加強對話,更多地看到存在的共同利益,就能以最小的代價解決此次貿易戰。中美兩國經濟體量大,雙邊貿易額巨大,雙方可能采取的制裁范圍也是巨大的,相互制裁對于中美來說都不是利好消息。